更新时间:2013-06-09 浏览量940
商人逐利天经地义,作为改革开放的先驱者和获益者,我们更应该肯定他们对市场经济作出的卓越贡献。
从这个角度看,电视剧《温州一家人》被当作温州人形象宣传片也就不足为奇。用句比较官方的话说,该剧通过周万顺一家四口的坎坷从商经历,集中展现了温州人在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经济洪流中坚韧、执着、勤劳、创新的优秀品质。首先说周万顺,有家有口有房有地一穷苦农民,在“历史的感召”下,卖掉老宅,一方面把女儿送出国门,另一方面带着妻子、儿子背井离乡来到城市,开始了所谓的打拼。他从捡破烂开始,卖过电源插座,做过皮鞋生意,后来跟石油耗上了,倾其所有一根筋地打油井,其中一度引发子女的恨意以及妻子的心冷,债务缠身,甚至打算跳崖自尽,当然最终获得了石油井喷和合家团圆的美好结局。
虽说李立群将周万顺这么个性鲜明的角色表演得入木三分,但就我判断,编剧高满堂在人物设置上出现了不小的偏差。按理说,作为江浙商人代表的温州商人最显著的特点应该是机灵、精明以及小心思小聪明不断,他们之所以在中国商界崛起如此之快,当然一方面与其刻苦和大胆有关,但更重要的应该是他们对市场的适应能力。他们总是能敏感地嗅到商海中最先飘过来的咸腥味,然后义无反顾地下到水中捞鱼摸虾,并且能赶在潮水退却前奔赴另一片海滩。也就是说,高满堂把温州商人写得太正,而缺少点“邪”劲。任何商家的成功突围盆满钵满,都不大可能是仅仅靠一股子冲劲完成的,特别是在那样一个市场标准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的时代。另外,不仅仅是周万顺,剧中的几个主要角色(包括周麦狗和周阿雨),都被编剧设置成了倔强、耿直、豪爽的北方人,除了一心想过小日子的母亲赵银花,我在这一家人身上几乎看到了电视剧《闯关东》里人物的影子,偏倚山东人这点,高满堂难辞其咎——不能写什么剧都按照自身的经验来操作,否则很容易陷入重复的窠臼。
但整体来说,这部剧无论从剧情设置还是影像风格,在同类剧中都属上层。故事采取了双线编排,一边着力表现周万顺横跨中国南北的传奇经商命运,另一边则刻画周阿雨被送出国后在欧洲各地辗转的艰辛苦楚,一中一外,并驾齐驱,并且每条线都如同高危病房里的心电图一般起伏有致,抓人心窝。而单就视觉而言,镜头从江南古镇到陕北高原,从景致宜人的普拉托到浪漫之都巴黎,无不给人一种享受。不得不承认,受到收益丰腴的影响,如今影视制片方在电视剧上的投入越来越大,剧集本身的品质和精致度也陡然提升,粗制滥造如早年温州皮鞋的现象已经一去不复返。
说到劣质一词,的确在很长一段时间困扰着温州的皮鞋制造厂商,大规模的生产以及恶意价格竞争使得他们尝到了恶名在外的苦果,以至于一度一蹶不振。这一幕在剧中也有表现,当周万顺拿着精心制作的优质皮鞋想重树新碑时,“温州货”三个字深深地伤害了他,并且直接迫使他转变了行当。由个人命运带出时代特征自然是本剧的主旨之一,经商潮、打击投机倒把、招商引资、陕北油田投资开采、皮鞋风波、服装设计抄袭……基本上剧中表现的这些元素都能在现实中找到依据来映照,真实性毋庸置疑。
如果追寻意义,本剧洋洋洒洒三四十集,波澜壮阔二三十载,基本上都是在述说现象,而缺乏对事物本质的追问。个人认为,关于温州商人本质的疑问是:像周万顺这样的倔强与偏执,他到底是为了什么?是被开放政策的无意识裹挟,还是人类对金钱的本能追逐?他忙忙碌碌风风火火的一生与庸常而无法跳脱的生活之间究竟又有着怎样的微妙联系?或许用剧中的一句台词可以解释一切:人活着就是折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