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10-29 浏览量26
1. 触变性(核心物理特性)
静止时呈半固态或膏状,不易流动,能稳定附着在焊盘上。
受到刮刀压力、搅拌等外力时,黏度迅速降低变为流体,便于印刷、涂覆。
外力消失后快速恢复黏稠状态,避免印刷后膏体扩散导致连锡。
2. 熔点与熔化特性
熔点由合金成分决定,有铅焊锡膏约 183℃,无铅焊锡膏多在 217-227℃。
共晶型焊锡膏(如 Sn63/Pb37、SAC305)熔点范围窄,熔化后快速凝固,焊点成型更稳定。
非共晶型焊锡膏熔点范围稍宽,适配部分对温度敏感的元器件焊接。
3. 黏度与流动性
常温下黏度需匹配印刷工艺,一般在 100-300 Pa・s(25℃),确保膏体均匀填充钢网开孔。
焊接时在高温下黏度急剧下降,能快速铺展在焊盘和元器件引脚表面,形成饱满焊点。
流动性过强易导致连锡,过弱则会出现少锡、虚焊。
4. 稳定性与保质期
需低温密封储存(0-10℃),防止助焊剂氧化、溶剂挥发,保质期通常 6-12 个月(未开封)。
开封后在室温下稳定性下降,需 24 小时内用完,避免出现结块、离析现象。
高温、高湿环境会加速性能衰减,影响焊接效果。
5. 助焊剂相关特性
活性:能有效清除焊接表面氧化层和油污,活性过强可能腐蚀元器件,过弱则焊点易虚焊。
残留性:免清洗型焊锡膏残留少、无腐蚀性,清洗型残留需后续处理,避免影响电路性能。
润湿性:辅助焊锡与金属表面充分接触,减少焊点空洞、虚焊等缺陷。
焊锡膏的作用是将电子元器件焊接到电路板(PCB)上,实现稳固的机械连接和可靠的电气连接。核心作用如下:
1. 电气连接作用
这是焊锡膏最根本的目的。它通过其内部的金属合金粉末(通常是锡铅或无铅合金),在高温下熔化并凝固,在元器件的引脚或焊盘与电路板的焊盘之间形成导电通路,使电流能够在它们之间流通。没有这个连接,电路就无法工作。
2. 机械连接作用
熔化后凝固的焊锡,就像“胶水”一样,将元器件牢固地固定在电路板的相应位置上。这确保了电子产品能够承受一定的振动、冲击和温度变化,而不会导致元器件松动或脱落。
3. 助焊作用
这是焊锡膏区别于纯锡丝的关键,也是其技术核心。焊锡膏中的 “膏” 主要就是指助焊剂。助焊剂在焊接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去除氧化物:金属表面在空气中会迅速形成氧化膜,这层膜会阻止焊锡的浸润和结合。助焊剂在加热时能有效清除这些氧化物。
防止再次氧化:在焊接的高温下,金属表面更容易氧化。助焊剂会形成一层保护膜,覆盖在金属表面,隔绝空气,防止在焊接完成前发生再次氧化。
降低表面张力:助焊剂能显著降低熔融焊料的表面张力,使其具有更好的流动性和浸润性,能够均匀地铺展在焊盘上,形成完美的焊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