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支架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抗震支架有什么作用

抗震支架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抗震支架有什么作用

更新时间:2025-10-15 浏览量26

抗震支架是与建筑结构体牢固连接,以地震力为主要荷载的抗震支撑设施。
百科目录
抗震支架的工作原理

抗震支架的工作原理核心是 “力的传递与约束”,通过自身结构将机电设备承受的地震力传递到建筑主体结构,同时约束设备位移,避免其在地震中损坏或引发次生问题。

1. 核心逻辑:建立 “设备 - 支架 - 建筑” 的受力传递路径

地震发生时,建筑和内部机电设备(如管道、风管)会因地震波产生不同频率和幅度的晃动。抗震支架通过以下方式建立稳定的力传递通道:

刚性连接:利用锚固件(如膨胀螺栓)将支架与建筑结构体(梁、板、柱)牢固连接,确保支架本身不与建筑脱离。

荷载承接:机电设备晃动产生的水平或竖向地震力,会首先作用于抗震支架的承重构件(如吊杆、横担)。

力的传导:支架将承接的地震力,通过抗震斜撑、连接构件等路径,有序传递到建筑主体结构上,由建筑整体承担地震荷载,避免力集中在单个设备或局部结构上。

2. 关键作用:约束位移,控制晃动幅度

地震对机电设备的破坏,主要来自无约束的大幅位移和碰撞。抗震支架通过 “约束位移” 解决这一问题:

方向控制:根据地震力的主要方向(水平为主,部分场景含竖向),配置侧向抗震斜撑(抵抗左右晃动)和纵向抗震斜撑(抵抗前后晃动),限制设备在这两个方向的位移量。

幅度限制:支架的材质(如 Q235B 钢)和结构设计(如斜撑角度、杆件截面)经过力学计算,能承受特定等级的地震荷载,将设备晃动幅度控制在安全范围内,避免设备因位移过大脱离原有安装位置,或与其他构件碰撞损坏。

3. 附加保障:与建筑抗震设计协同

抗震支架并非独立工作,而是与建筑整体抗震设计协同:

荷载匹配:支架的设计荷载会参考建筑所在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如 6 度、8 度),确保其承受的地震力与建筑结构的承载能力相匹配,不额外增加建筑负担。

系统防护:对于成组的机电设备(如多根管道、电缆桥架),会通过门型、组合型抗震支架形成整体防护,避免单个设备失稳后连带破坏整个系统,提升机电系统的整体抗震能力。

抗震支架的作用

抗震支架的核心作用是在地震发生时,保护建筑内机电系统安全、减少次生灾害,并为人员疏散和灾后恢复提供保障。

1. 保护机电系统,避免设备损坏

地震产生的剧烈晃动会导致管道、电缆桥架、通风风管等机电设施移位、碰撞甚至坠落。抗震支架通过牢固连接机电设备与建筑主体结构,能有效约束设备位移,防止其因晃动脱离原有位置,从而降低水泵、风机、配电柜等关键设备的损坏概率,减少直接经济损失。

2. 阻断次生灾害链条,保障建筑安全

机电系统的损坏往往会引发次生灾害。例如,给排水管道断裂可能导致建筑内部积水,影响结构稳定性;燃气管道泄漏存在爆炸风险;电缆桥架坠落可能破坏供电系统,引发火灾。抗震支架可避免这些设施损坏,从源头切断次生灾害的发生链条,保护建筑主体结构和内部环境安全。

3. 保障人员疏散通道,降低伤亡风险

地震时,移位或坠落的机电设备(如管道、风管)可能堵塞楼梯间、走廊等疏散通道,阻碍人员逃生。同时,设备坠落也可能直接对人员造成砸伤。抗震支架能固定机电设施,确保疏散通道畅通,减少因设备坍塌导致的人员伤亡,为人员安全撤离创造条件。

4. 助力灾后快速恢复,减少间接损失

医院、数据中心、交通枢纽等关键场所,其机电系统(如应急供电、医疗气体管道、通信线路)的正常运行至关重要。抗震支架保护这些系统在地震后仍能保持功能,可缩短灾后抢修时间,帮助医院快速恢复救治能力、数据中心减少数据丢失、交通枢纽尽快恢复运转,从而降低因系统停运带来的间接社会损失。

猜你喜欢
  • 百科
  • 加盟指南
  • 选址筹备
  • 投资行情
  • 十大品牌
  • 品牌故事
  • 品牌跟踪
  • 品牌专访
  • 关注微信公众号 商务合作微信号
    关于我们 --- 服务介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5-2025 品牌网
    mip.chinapp.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