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8-25 浏览量23
1. 车架中间横向折叠
折叠原理:在车架主梁(连接头管与坐管的横向管材)中间设置折叠关节,解锁关节后将前半部分(车把、前轮)与后半部分(坐管、后轮)向同一方向对折,使前后轮平行靠拢,最终形成 “前后轮重叠” 的紧凑形态。
关键特点:结构最简单、最成熟,是市面上 80% 以上中低端折叠车(如永久、凤凰基础款,大行入门款)的首选方式;折叠 / 展开速度快(多数 30 秒内完成),无需复杂操作,新手易上手;折叠后前后轮间距小,长度缩短 40%-50%,但宽度和高度相对固定(需单独调整车把、坐管进一步压缩体积)。
代表车型:大行(DAHON)K3、永久 F13、欧亚马(OYAMA)酷炫系列。
适配场景:日常通勤、短途代步,追求 “便捷性>极致紧凑” 的用户。
2. 后三角翻转折叠
折叠原理:以 “后叉与车架连接处” 为 pivot(支点),设计可翻转的关节,解锁后将后轮连同后叉向前翻转,使后轮向上贴近车架或前轮,同时配合车把折叠、坐管伸缩,实现 “三轮(含前轮)靠拢” 的超紧凑形态。
关键特点:折叠后体积是所有方式中最小的(比横向折叠再小 20%-30%),部分车型可直接放进双肩包(如 14 寸小轮径款);需配合多步操作(翻转后轮 + 折叠车把 + 收缩坐管),折叠速度略慢(1 分钟左右);后叉关节需兼顾 “折叠灵活性” 和 “骑行强度”,高端车型会用高强度合金或碳纤维关节,避免骑行时异响或晃动。
代表车型:伯龙腾(Brompton)M6L、小鸟折叠车迷你款。
适配场景:地铁通勤(需严格控制体积)、旅行携带(可塞进行李箱),追求 “极致紧凑” 的用户。
3. 立管折叠
折叠原理:核心折叠点在 “立管”(连接车架与坐管的垂直管材)或 “头管”(连接车架与前叉的垂直管材),解锁后将坐管向下收缩并向一侧折叠,同时将车把(连前叉)向下翻转,使车把贴近车架,最终形成 “上下压缩 + 前后靠拢” 的形态。
关键特点:侧重 “高度压缩”,适合层高有限的收纳空间(如衣柜、书桌下);常与 “横向折叠” 结合(即 “横向折叠 + 立管折叠” 双模式),进一步缩小体积;对立管 / 头管的强度要求高,若关节松动,会影响骑行时的操控稳定性(如转向偏移)。
代表车型:大行(DAHON)P8(横向 + 立管双折叠)、迪卡侬 TILT 500.
适配场景:小户型收纳、需频繁上下楼的用户(压缩高度后更易拎取)。
4. 伸缩式折叠
折叠原理:车架采用 “多段嵌套式管材” 设计,通过解锁管材间的锁定结构,将车架(如主梁、立管)向内收缩,同时配合车轮、车把的折叠,实现 “整体缩小”。
关键特点:折叠后形态更规整(类似 “缩小版自行车”),无明显突出部件;伸缩结构对管材精度要求高(需保证收缩后无旷量),成本较高,多见于中高端车型;骑行时车架刚性略逊于固定车架(因嵌套结构存在微小间隙),不适合高强度骑行。
代表车型:GiaTex 伸缩折叠车、部分电动折叠车(如雅迪折叠电动车)。
适配场景:电动折叠车(需兼顾电池重量与收纳体积)、追求 “规整收纳形态” 的用户。
折叠自行车的展开与折叠过程通常并不复杂,其设计初衷便是为了方便携带和存放,让用户能轻松完成操作。不过,其具体的难易程度会因折叠方式及车型而有所不同。
一般情况易于操作
多数常见的折叠自行车经过简单练习,便能较快掌握折叠或展开技巧。像以简洁实用设计闻名的大行 D10.采用三步快折设计,新手熟悉后能轻松展开与收折。依据比利时根特大学的实验数据表明,用户掌握技巧后,通常能在 37 秒左右完成大行 CURL 系列或 Brompton 等车型的折叠操作。
依据不同折叠方式有难度差异
车架中间横向折叠:此为最普遍的方式,折叠机构简单。通常只需解锁车架主梁中间的折叠关节,将前后部分对折,再按需简单调整车把或座管即可,一般 30 秒内可完成。
后三角翻转折叠:像 Brompton 系列采用的这种方式,折叠后体积虽更小巧,但步骤稍繁琐,需严格按流程翻转后轮、折叠车把、收缩坐管等,对频繁操作的用户而言,会感觉没那么便捷。且根据韩国工业技术研究所的测评数据,其展开时间比折叠时间还要多 30%。
伸缩式折叠:其靠多段嵌套式管材收缩车架,配合车轮、车把折叠实现整体缩小。因要保证各管材解锁与固定精准,操作难度与时间多于横向折叠式,且操作不当易致车架折叠后不稳定。
可拆卸式折叠:需将车架、车轮等拆成多个独立部件,要携带快拆工具,组装或拆卸耗时 5 至 10 分钟左右,过程相对复杂,多见于需放进小型行李箱的超便携场景。
初次接触折叠自行车的用户,可能会感觉折叠或展开有些麻烦,但按说明书或视频教程练习几次后,大多都可熟练、快速地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