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9-10 浏览量31
人脸识别主要使用红外光传感器、结构光传感器和ToF(飞行时间)传感器,配合CMOS图像传感器实现生物特征识别。
主流人脸识别传感器技术解析
3D结构光传感器。
通过点阵投影器发射约3万个不可见红外光点构建面部三维模型。
包含三个核心组件:
点阵投影器:生成结构化光斑。
红外镜头:捕捉光斑反射信息。
泛光感应元件:提供均匀照明环境。
ToF(Time of Flight)传感器。
通过测量红外光从发射到反射的时间差计算深度信息。
近红外传感器系统。
使用780nm波段主动近红外光源,搭配窄带滤光片消除环境光干扰。
技术特点:
图像亮度随距离单调变化。
需配合直方图均衡等算法处理光照变化。
基础图像传感器。
采用1/2.7英寸CMOS等感光元件捕获二维图像。
主要应用于2D人脸识别系统,需配合活体检测技术提升安全性。
人脸识别技术通常无法通过静态照片完成有效识别,主要原因如下:
活体检测机制
现代人脸识别系统普遍采用活体检测技术(如眨眼、转头、张嘴等动作验证),以区分真实人脸与照片/视频。例如支付宝、微信等应用的测试显示,照片无法通过动态交互验证。
技术原理限制
人脸识别依赖三维面部特征分析,而照片仅提供二维平面信息,无法捕捉皮肤纹理、微表情等生物特征。
安全风险与防护
尽管早期或低成本系统可能被高清照片或AI生成的深度伪造图像攻击,但主流平台已通过多模态检测(如光线反射、血流变化)提升防护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