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3-06-02 浏览量2205
陶堰镇茅洋村的王关林是位做了50多年乌毡帽的老人,几年前被授予绍兴县“十佳民间艺人”称号。说起当年乌毡帽的“行俏”,老人感慨地说:“那时许多人一年四季都戴乌毡帽,冬天用来保暖,夏天用来遮太阳。”老人说那个时候乌毡帽是用米来换的,10到15顶不等的乌毡帽可以换100斤大米。靠着这门制作乌毡帽的手艺,王关林养活了一大家子,后来还给3个儿子娶上了媳妇,风风光光嫁了2个女儿。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随着绍兴农村群众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农村群众的衣着习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的衣着越来越时尚,越来越高档。如今,在绍兴农村几乎已看不到戴乌毡帽的年轻人了,随着乌毡帽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王关林也闲下来了,和村里其他老人一样,过着悠闲的晚年生活。
“好多年不做帽子了,连我自己也不怎么戴乌毡帽了。”王关林既留恋又高兴地说,“以前大家生活条件差,乌毡帽用来保暖遮雨。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出门有汽车,进门有空调,乌毡帽也的确是派不上多少用场了。”
让王关林欣慰的是,乌毡帽作为绍兴人的传统服饰虽然已淡出了绍兴人的生活,但又有了新的用武之地。如今在绍兴的旅游景点,乌毡帽成了最受欢迎的旅游纪念品,许多游客都喜欢买一顶富有绍兴特色的乌毡帽带回去,只是这些乌毡帽都是机制的,没有王关林老人手工做的正宗。
为了保护乌毡帽这一绍兴传统服饰,有关部门将王老汉整套制毡工艺用录像给录制下来。而他制作的那些乌毡帽,也作为工艺品给收藏起来。王关林老人高兴地说:“乌毡帽不仅是我们绍兴宝贵的传统文化,它也见证着绍兴农民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