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4-09 我在等他
香港米兰站去年亏损高达5000多万港元,曾以二手奢侈品起家的寺库也悄然下线所有二手包袋,不禁让人疑惑,如今二手奢侈品市场是否已步入夕阳……走访中,我们发现,仍有一些定位小众时尚的二手店如鱼得水。二手奢侈品不再是年轻人的职场工具,市场需走资深玩家路线。
小店频关门
生意“半死不活”
上海的李先生从2007年开始进入二手奢侈品市场,如今已有近九年的从业经验。他告诉北京商报记者,自己经营的二手奢侈品店铺,消费群主要是回头客,集中在25-30岁的年龄层,以白领为主。“二手奢侈品不太好做口碑营销,很多女士不愿意介绍朋友来店里,她们不想让朋友知道自己的包是在二手店里淘的,所以客流增长不会很迅速,生意也不是特别好做。”他说。
分析表示,二手奢侈品行业正在经历洗牌,像米兰站这样的上市公司以及寺库的二手电商平台对小型私营店的冲击十分明显。
李先生透露,自己周边圈子里,很多资金不足的二手店业绩都在下滑,小型店铺年营业额约40万元左右,与前几年相比萎缩了将近一半。“2014年的一年内,上海地区关掉很多二手奢侈品店,”他说。
无独有偶,北京商报记者致电位于崇文门新世界的奢爱尚品二手奢侈品店,其店长表示,生意一直不怎么样,基本都是一些老客户,周围有不少做二手奢侈品的朋友,但生意都是“半死不活”的。
上市公司亏损
电商上位谋转型
业内人士表示,如米兰站、寺库等大型公司,是为了谋求上市,需要网站流量和报表数据好看,才可能拿到风投,然后包装上市。李先生透露,米兰站和寺库都曾到他的店内拿货。经他了解,一些公司做交易并非以盈利为目的,目的是到股市上“圈钱”。
实际上,二手奢侈品行业里上市公司的日子也不好过。香港二手奢侈品公司米兰站本月披露的财报显示,2014年公司净亏上升至5300万港元,全年的营业额大跌11.8%。财报分析称,赴港游客的下滑以及中港两地奢侈品消费情绪低迷导致了这一表现。
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以二手奢侈品平台起家的寺库已悄然撤出二手市场。一位内部人士透露,二手商品不再登上主销售渠道,但库存二手货会放在线上拍卖平台做交易,给会员提供奢侈品二次流通的机会,这只是作为一项增值服务在运作。
目前,二手奢侈品市场的运营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寄卖,消费者个人从欧洲带回奢侈品,完成退税后,卖给米兰站等平台,这期间个人是赚钱的。据了解,这种寄卖模式的单品毛利约在20%左右;另一种是平台模式,如寺库这样的电商平台,通过提供寄卖渠道,从中收取10%的服务费。
二手奢侈品从业者认为,现在中国人出境旅游的机会增多,内地二手奢侈品市场需求总量是下降的,“消费者一趟行程连旅游带购物就都实现了”。
转型买手店
二手奢侈品小众化
二手奢侈品市场容量虽在萎缩,但并未穷途末路。“如今二手店卖的并不都是旧东西,它们在慢慢发展成一些变相的买手店。”从事奢侈品行业的知情人士赵小姐透露,做得好的二手奢侈品店,其大部分利润并不是来自旧货,而是来自商场等渠道上已经卖断货的特殊款式,消费者买不到,于是二手奢侈品店就成为他们淘货的胜地。
李先生认为,二手奢侈品未来将会是“小众市场”,但并不意味着一定要非常高端。像爱马仕这样一般不打折的高端品牌,在二手奢侈品市场里并不多见,更多的还是一些时尚度较高、过季打折的意大利品牌。
有着独特定位的二手奢侈品店确实生存境遇要好得多。如上海“桔梗中古屋”已有10年历史,开了3家分店,可谓小有名气。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该店不只经营二手的名牌包袋,还出售一些日本的二手潮牌和首饰,接近于买手店的模式。桔梗中古屋淮海西路店一位店员表示,生意不错,每天能达到超过100人次的客流量。
在北京有十年历史的TOUCH二手奢侈品专卖店,则吸纳了不少明星来此寄卖奢侈品,因寄卖佣金只有10%,时常有老客户光顾。店员表示,该店的销售并未出现明显下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