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9-07-15 浏览量3811
古筝按照弦的数量可分为:十二弦筝、十三弦筝、十四弦筝、十五弦筝、十六弦筝,近代以来还出现十八弦、十九弦、二十一弦、二十三弦、二十五弦等规格。古代的筝主要用丝弦。从清朝中期开始出现了铜弦古筝。从乐器形制结构来看,古筝又可分为传统筝和改革筝两大类,新中国成立以来,古筝艺术得到了迅速发展,为了开拓古筝的音乐表现空间,北京、上海、广州、苏州等地的专业人士联合乐器厂进行了各种改革,研制并生产出以下新型古筝:
1、移码式踏板转调筝。由沈阳音乐学院研制,采用踏板式移码转调,突破了古筝在演奏转调乐曲时的局限。
2、筝首对位顶压截弦转调筝。为了解决手动转调造成的时间延误,由广州音乐学院和汕头乐器厂联合研制了通过脚踏音键,使棘轮摆片传动对位顶压截弦,以达到快速转调。
3、十五弦脚踏式转调筝和二十一弦按键张力转调筝。由营口乐器厂研制,转调时通过脚踏(或手按)机械,变换弦的张力,改变音高,从而达到转调的目的。
4、蝶式筝。由上海音乐学院研制.外形如蝴蝶,筝体犹如两个筝并在一起.采用一个共鸣体。通过在五声音阶定弦的某些弦距之间增加半音或变化音来达到转调移调的目的。
5、品式截弦变调筝。由苏州民族乐器一厂研制,在各有效弦长之内设置半音品位.变调时利用弦钩将琴弦按在品格上以达到转调的目的。
6、二十六弦脚踏截弦转调筝。由苏州民族乐器一厂研制.为了减少演奏时通过手调筝码来转调的负担,此项改革通过脚踏板的运用,使前岳山的部分位置发生变化.从而达到转调效果。
1、形制区别:
古琴琴身以琴面与底板相合而成,琴面系有7根弦,故古称"七弦琴"。琴弦由丝绒绳系住,拴绕于雁足(弦轴)上,属弹拨乐类的"无马乐器";古琴由桐木和梓木所制,形体造型颇有典故。琴体总长度为3尺6寸5分(折合约1225mm),以象征一年有365天,琴面呈拱弧形,代表天,琴底平,则代表地,以此印证“天圆地方”之说。古琴共有十三个徵位,装饰以金玉的圆点来标示其泛音音位,演奏时以指触弦,即十三音也。古筝则由框板、面板和底板构成。最早的筝为5根弦,战国末期发展成12弦,隋代13弦,清代16弦,上世纪60年代为21弦,近年也有增加到 24-26弦的筝。琴弦均匀排列于筝面上,每根弦均由人字形的弦马支起,属于弹拨乐类的"有马乐器"。从乐器形制、制作工艺与构造上来说,今天的筝已与古时的筝有较多区别。
2、音域、音色、表现力区别:
古琴虽只有七根弦,但一弦多音,其音域宽达四个多八度,借助面板上的十三个"琴徵",可以弹奏出许多的泛音和按音。音色含蓄而深沉,古朴而典雅,表现力富有内涵,异常丰富,故古时被文人雅士列为"琴、棋、书、画"之首。 而古筝基本上是一弦1-2个音,同一弦中移动弦马(柱),可以调作音高,音域宽广,音量宏大,音色淳厚优美,悠扬悦耳,表现力丰富而形象。
3、曲谱区别:
古琴琴谱自成一格,古时多用"文字谱",到了唐朝后多用“减字谱";减字谱相传为唐代曹柔据文字谱简化、缩写而成。减字谱的每一字块为由汉字减少笔画后组合而成的复合字。这种谱式主要只记指法动作和弦序、徽位而不记音高和节奏,所以是属于指法谱。而古筝古时多用"工尺谱",现今多用"简谱"、"五线谱"。
4、演奏方法的区别:
古琴的弹奏,多称为“抚琴”,以左手按弦,右手拨弦。右手基本指法有:勾、剔、抹、挑、托、擘、打、摘等。左手基本指法有:吟、猱、绰、注等等。弹奏时,右手能够同时拨动两根琴弦作和音。在右手拨弦、左手按弦取音时,可作往复摆动的“吟”、“猱”和上滑音“绰”、下滑音“注”等多种技巧奏法,从而形成古琴所特有的演奏风格。 而古筝常用演奏手法采用右手大、食、中三指拨弦,弹出旋律和掌握节奏,用左手在筝柱左侧顺应弦的张力、控制弦音的变化,以润色旋律。筝的指法颇多,右手有托、劈、挑、抹、剔、勾、摇、撮等,左手有按、滑、揉、颤等。
1、不要买高价古筝。
(确定你要什么档次的琴) 好的肯定不会便宜,但贵的也不一定就是好的。就好像如果你在一般的商场购买的话,会比在一些乐器行那里贵。这时古筝的价值与价格也就无法成正比。
2、买些牌子好的,大乐器厂的产品。
例如扬州民族乐器厂的天韵或上海民族乐器厂的敦煌。还有一些别的牌子的也是挺不错的。(紧供参考)
3、惠顾历史悠久、信誉良好、明码标价的乐器行。
这些店有固定进货渠道,比较不会乱进小工厂的劣质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