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资讯

当前位置:品牌网品牌资讯品牌专访

全顺来曾翔:丝光棉T恤贴牌生产的生存哲学

2012-10-22 admin

导读:在终端消费品牌看似高的让人咂舌的吊牌价格面前,很多生产型企业纷纷放弃做贴牌生产,卷入自创品牌的大潮之间,似乎有了自主品牌,获...

在终端消费品牌看似“高的让人咂舌”的吊牌价格面前,很多生产型企业纷纷放弃做贴牌生产,卷入自创品牌的大潮之间,似乎有了自主品牌,获取没有天花板的利润空间也就高枕无忧了。www.chINAPp.com 品牌网

原材料成本上涨,劳动力资源倾向有限供给,低廉要素成本比较优势下滑,生产订单急剧压缩不断流失……诸多不确定风险,都为中国纺织服装的高速前行蒙上了一道阴影。

即使阴霾已经成为产业发展的“新常态”,依然有企业好似穿上抗风险盔甲,成为好日子与坏光景里的“常胜冠军”——全顺来,一家专注于丝光棉T恤贴牌生产的企业,就是其中比较具代表性的一个。掌舵人曾翔相信,惟有秉承独特而又坚韧的生存哲学,“身处变局,理性布局,胸怀大格局”,才能成就“制造商品牌”的身份定位,形成与品牌商和谐共舞的双赢局面。

“好一则博”:“贴牌”也能当“大牌”

在终端消费品牌看似“高的让人咂舌”的吊牌价格面前,很多生产型企业纷纷放弃做贴牌生产,卷入自创品牌的大潮之间,似乎有了自主品牌,获取没有天花板的利润空间也就高枕无忧了。

可是,做了10年丝光棉T恤贴牌生产,曾翔和他的全顺来还是岿然不动,并无自起炉灶、创立品牌的打算。这多少让记者有些好奇:难道,这个有着学院派背景,印象中精明睿智的商人真的遁于现状,丝毫不为之心动?

“拒绝过度延伸的诱惑,恰恰是因为另一种诱惑的存在。”曾翔这样回答记者的疑问——“做大不是目的,做强才是全顺来的目标。只有‘专注’了,才能在自身擅长的领域内,做到更‘专心’,更‘专业’。”

曾翔认为,如今,各种鱼龙混杂的“品牌”充斥街头巷尾。并非所有做品牌的企业都对自己有“清醒的自知”与“坚持朝前走的定力”。实际上,有如参天大树的长成,惟有去除多余的枝蔓,才能成就向上的挺拔。企业定位同样如此,惟有“聚焦、聚焦、再聚焦”,才能塑造自身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

这也是全顺来为何选择将自身定位于“丝光棉T恤贴牌生产第一品牌”的战略考虑——拥有多年专注丝光棉T恤丰富的生产设计经验,一支能打市场“硬仗”的卓越团队,以及一批成熟的品牌客户作为市场积淀,曾翔认为,只要能在这个细分行业里成为“No.1”,全顺来就能在这个“有限市场”挖掘出“无限潜能”。

而对于传统观念中贴牌生产有如“品牌殖民”,低品牌商一等的观点,同时拥有中国针织工业协会T恤分会副会长身份的曾翔也想给制造企业“打打气”——

“谁说贴牌不能当大牌?”曾翔反问记者,“追根溯源,制造商与品牌商之间的关系,起源于制造商与中间商之间的竞争。不管什么身份,离不开好的产品作为前提。制造商的地位自古至今都是举足轻重的。”

曾翔认为,有品质,懂设计的贴牌生产企业,一样“能文能武天地宽”。

首先,贴牌生产的专业职能,缘于产业链分工纵深细分的客观需要。曾翔认为,所谓“患得”,即是“患失”。想要面面俱到,那就什么都不是。有如荀子所云:“好一则博”——立足于自身性情与特色优势,方能“从极狭的范围内生出极博来”。

专注贴牌生产更是基于品牌“心智定位”的需要。产品营销的关键在于认知,“市场竞争中,占领思想比占领市场更重要。”曾翔希望,品牌商与消费者一看到丝光棉,就能立刻联想到“全顺来”。丝光棉生产在中国是朝阳行业,谁能在这个领域内独占鳌头,谁就能处于竟争阶梯的高位,成为行业标杆与领军者。

“大而全,且无特色的企业定位比较倾向于同质化。如果要求品牌商与消费者专一,那么,你自身就得专注再专注。”曾翔对记者说道,“许多企业会倾向于对广度的追求,而全顺来所聚焦的,则是对深度的执著与专注。”

来源 品牌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推荐

关注微信公众号 商务合作微信号
关于我们 --- 服务介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5-2024 品牌网
mip.chinapp.com-版权所有

请耐心等待,稍后会有专员将品牌详情告知您!

立即咨询

姓名不能为空
手机不能为空
我已同意并阅读 《中国品牌网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