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29 桃红家
在全球化与数字化浪潮的冲击下,中国传统非遗技艺正面临前 所未有的传承困境——年轻一代传承断层、技艺与现代生活脱节、商业化路径受阻。当快消文化成为主流,千年技艺如何不被时代湮没?
8月,桃红家以「非遗共创计划」破题而出,联合四川传统技艺专委会、四川方所文化创意有限公司、羌族生活文化馆、绣兰道、四川沃德兰文旅有限公司、姜央苗族文化创新工作室、杨莉尔倩漆艺、手艺人陈朋朋编织等九大机构,以"礼物·生长"设计美学展为契机,共同开启《礼物美学展·非遗文化周》系列活动。通过展览、体验、分享三大维度,构建非遗文化与现代设计的对话平台,推动非遗技艺的商业化转化与传播,让沉淀千年的智慧真正"活"在当代生活现场。
启幕:剪彩时刻的文化共鸣
8月25日午后三时,方所书店内光影交织。
一场串联传统与现代对话的剪彩仪式,开启了非遗保护与创新发展的新篇章。这一刻,不仅标志着展览的正式启幕,更寓意着各方力量将共同助力非遗技艺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蜀锦的华美、漆器的流光、羌绣的绚烂,都在方所的空间里被重新唤醒。
开幕现场,蜀绣传承人在现场演绎了精湛的刺绣技艺。飞针走线间,千年非遗的魅力在指尖流转,令在场观众直观感受到蜀绣"平齐光亮、密薄细滑"的艺术特色与匠心传承。
赠礼:以设计致意传统
桃红家特别呈献原创"见东方"系列花瓶灯【龙吟】,以当代设计语言诠释传统美学。以这份独具匠心的礼物赠予现场在非遗传承中坚守的手艺人,承载着对非遗文化的敬意,更彰显了品牌以现代设计连接传统的使命担当。
观展:八大非遗的美学巡礼
导览环节主持人带领嘉宾穿越千年技艺长廊。从蜀锦蜀绣的寸锦寸金到瓷胎竹编的细腻雅致,从银花丝的玲珑剔透到黑陶的古朴厚重,从羌绣的民族图腾智慧到漆器的千年华光……每件展品都在诉说着一个共同的主题:传统技艺正在当代设计中获得新生。
在展览的当代设计展区,桃红家国礼系列三款作品成为关注焦点。《虎嗅金》以非遗织锦技艺为灵感,将东方瑞兽的威仪与现代审美完 美融合;《东方瓷话》汲取中国茶瓷文化精髓,将厚重的文化底蕴转化为现代极简美学;《不染》则取非遗蓝染的水墨渐染之色,诠释"如分雁荡群青过"的东方美学内核。
思想:传承与创新的深度对话
分享会上,六位来自不同领域的嘉宾共话非遗未来。绣兰道胡丹探讨蜀绣的当代转化,羌绣传承人杨华娟分享民族美学的现代价值,沃德兰文旅维家分享黑陶与羊毛毡的文旅融合实践,姜央品牌阿朵姜妮讲述银花丝的创新实践,桃红家创始人朱局阐述品牌赋能非遗的商业逻辑,成都市非遗行业相关负责领导从政策层面探讨非遗保护与创新发展的平衡之道。
他们的对话超越技艺本身,深入文化基因的传承与创新,为非遗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考维度。
终章:美学传承的新起点
活动最后,编织手艺人陈朋朋老师现场带领观众体验非遗绳编技艺。参与者亲手感受这项特别的非遗工艺。桃红家创始人表示:“让观众在实践过程中体会东方造物智慧,让传统技艺以可触碰的方式走进现代生活,是我们期待看见的非遗新生故事”
随着东方审美复兴与国际市场对东方礼物的青睐,非遗正迎来全新的发展机遇。
通过这次展览,桃红家向我们展示了每一件非遗作品都是承载文化记忆的珍贵礼物——它既具备实用价值,更传递着独特的情感与文化内涵。
桃红家品牌创始人告诉我们:“未来,我们将搭建更广阔的非遗交流平台,让匠心与创意持续对话,并继续推动非遗礼物的现代化转化,让千年技艺成为人人都能拥有、都愿传递的情感载体,让文化在礼赠往来间生生不息。”
展览将持续至9月4日,邀请每一位热爱东方美学的观众,共同参与这场传统与现代的美学对话,见证非遗技艺在当代土壤中的生长与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