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资讯

当前位置:品牌网品牌资讯品牌黑榜

超标质量黑榜上的贝尔地板神秘消失为哪般

2013-03-25 admin

导读:春节前因为产品在抽检中甲醛释放量超标而登上质量黑榜的贝尔地板,近日却从甲醛超标黑榜上神秘消失。不合格复合地板名录上依然保留...

 

春节前因为产品在抽检中甲醛释放量超标而登上质量“黑榜”的贝尔地板,近日却从甲醛超标“黑榜”上神秘消失。“不合格复合地板名录”上依然保留着的数字“7”显示它曾经在“黑榜”上的位置。为何贝尔地板会神秘消失,令人产生诸多怀疑。下面就跟着品牌网小编一起来看看是怎么回事吧!www.chinapp.com 品牌网

“黑榜”主角贝尔地板神秘消失

蛇年春节前后,贝尔地板上演了一出“变脸”大戏:原来待在甲醛超标质量“黑榜”上的贝尔地板,神秘地消失了!

1月28日,湖南工商红盾网发布《2012年四季度流通领域商品质量检测通报》曝出11组复合地板甲醛释放量超标。当时的公告显示,在11组“不合格复合地板名录”中,贝尔地板排在第7行,“7”右侧的信息显示,江苏贝尔装饰材料有限公司2012年6月10日生产的一款规格型号为sc2004的复合地板,因“甲醛释放量”不合格而成为这批质量“黑榜”的主角。

3月17日,当北京商报记者再次登录湖南工商红盾网时,发现《2012年四季度流通领域商品质量检测通报》仍在,但贝尔地板的名字却从“不合格复合地板名录”上消失。只是,这种“消失”并不彻底,颇具神秘感。在通报中,依然宣布因甲醛释放量达不到标准要求的实木复合地板共有11组,而“不合格复合地板名录”也共有11行,只是第7行的相关内容已经抹去,只剩下一个数字“7”空荡荡地留在那儿,显示着这曾经是贝尔地板在质量“黑榜”上的位置。

在地板行业,贝尔地板并非无名小辈。在2012年天猫“双11”促销中,它以单日1680万元的佳绩刷新了地板行业电子商务纪录,夺得地板类销售第一名的宝座。在国际市场,贝尔地板“连续8年雄踞全国同类产品出口首位”。头顶“网销冠军”、“出口冠军”两个桂冠的贝尔地板登上甲醛超标“黑榜”引人唏嘘,从甲醛超标“黑榜”神秘消失,又令人疑惑。蛇年家居行业首个“质检疑案”就此触发。

贝尔地板初检为何甲醛超标成谜

质量“黑榜”上孤零零的一个数字“7”与后面拖着的一大片空白,让人不得不问:湖南工商红盾网究竟为什么要如此不正规地将贝尔地板从不合格“黑榜”撤下呢?

北京商报记者致电贝尔地板总裁张小玲,她拒绝对此事做出任何解释,称“此事不是我负责的,并不清楚”。贝尔地板总裁助理周琴对北京商报记者的解释是:“从不合格名单上撤下贝尔地板,是因为贝尔的产品复检合格,我们向湖南工商申请复议,得到了支持。”

当北京商报记者试图从通报的发布单位湖南省工商局了解情况时,却遇到了意想不到的“踢皮球”经历。致电原湖南省工商局消保处处长伍作法,他以“已经不在消保处”为由拒绝发言;找到新上任的湖南省工商局消保处处长张国平,他表示“由于新上任对情况并不清楚,需要调查”,当北京商报记者再次致电询问“调查”的进展与结果时,却得到“春节后我才到消保处,这事并不清楚”的答复,随后他又将北京商报记者“踢”向原消保处处长伍作法,称“他都不知道,我更不知道了”;几经周折,北京商报记者联系到湖南省工商局消保处一位负责此事的黄姓科长,他表示将贝尔地板从“黑榜”上撤下的原因是复检合格了,对于为何复检合格却不公示,他的解释是“惯例”,“因为涉及的品牌太多,每一家企业都公示的话,就乱了”。

无论是贝尔地板还是湖南工商,都没有回答“为什么初检不合格而复检就合格”这一问题,从市场上抽检的贝尔地板初检时为什么甲醛超标,成了一个无法解开的谜。

“质检疑案”频发考问曝光机制

上了甲醛超标“黑榜”又从名单上神秘消失,贝尔地板引发的蛇年首个“质检疑案”,又一次将湖南工商推上了前台,它的曝光机制真的有效吗?

实际上,湖南工商制造的“质检疑案”并非贝尔地板一例。2011年2月,湖南工商的检测通报显示,红苹果、好迪等著名家具品牌抽检时甲醛超标,但没过几天,这几个品牌的名字从不合格名单上撤下了;2011年,湖南工商红盾网发布公告,某著名地板品牌被曝甲醛超标,第二天该品牌却从“黑榜”上莫名消失;2012年11月,湖南工商发布的公告显示,20个橱柜品牌因为甲醛超标集体登上质量“黑榜”,同样没过几天,几个著名的大品牌从“黑榜”上莫名消失。

“上"黑榜"很正规、下"黑榜"太随意,肯定是不负责任的态度,至少应该给消费者、企业、媒体一个交代,为什么初检不合格复检就合格呢?”中国家居建材装饰协会秘书长胡中信指出,如果贝尔地板的产品真没问题,湖南工商应该给予澄清,撤除不合格名单时彻底一些,不让人产生误解和猜想。

质监部门起着监督企业行为、规范市场秩序的作用,通过检测曝光不合格产品,在消费者心中理应极具公信力,但这种将企业推向不合格“黑榜”又莫名撤下,甚至还留一些尾巴的做法难免令企业和消费者无所适从。业内专家认为,质检部门应该拷问一下自己的曝光机制,如何做到既不“冤枉”企业,又能给消费者很好的指导。

来源 品牌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推荐

关注微信公众号 商务合作微信号
关于我们 --- 服务介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5-2024 品牌网
mip.chinapp.com-版权所有

请耐心等待,稍后会有专员将品牌详情告知您!

立即咨询

姓名不能为空
手机不能为空
我已同意并阅读 《中国品牌网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