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资讯

当前位置:品牌网品牌资讯品牌故事

绝版的帽子戏法——手工艺人段宗斌的故事

2014-09-28 admin

导读:大小不一的舞台上,幕布已然被拉开:演员们或头戴凤冠,玉音清启、眼角风流,迷倒一干观众;或首顶帅盔,舞刀弄枪、腾挪厮打,引来一片...

大小不一的舞台上,幕布已然被拉开:演员们或头戴凤冠,玉音清启、眼角风流,迷倒一干观众;或首顶帅盔,舞刀弄枪、腾挪厮打,引来一片喝彩——作为一种表演艺术,戏剧离不开服装道具的有效支撑。 www.chinapp.com 品牌网

戏帽,式样繁多、做工复杂,向来被认为是戏服中比较难制作的。然而在九江瑞昌市黄金乡,却有这么一个人,他做戏帽已有30余年,数以万计的各式戏帽行销长江各省市,甚至被称为“赣北戏帽王”。他就是我市民间手工艺人、黄金乡北山村村民段宗斌。

有意插柳

段家山,因段家村而得名。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段宗斌就出生在这里。那时候,村里盛行唱黄梅戏,还组织了一个戏班子。耳濡目染的缘故,段宗斌从小就爱拉胡琴,并在成年以后登台唱戏。因为他身材高挑、扮相俊俏,扮演的多为生末角色。

演出的间隙,段宗斌常到后台休憩。他发现,师傅们往往将戏帽戏服挂成一排,场面蔚为壮观。尤其是那些式样不同、色彩迥异的戏帽,吸引着这位农村青年的目光。他向师傅们打听,这些戏帽是否为当地人所做?师傅们瞟了他一眼,慢悠悠地说:“哪能呀?在苏州、上海买的!”

就是这句话,点燃了段宗斌心中的火苗。他想道:人家是人,咱也是人。人家能做出这么漂亮的戏帽,咱们为什么不能?聪明的段宗斌还发现,那时各乡各村都流行唱戏,如果自己能做出戏帽来,这可是一种很好的致富门路。

段宗斌把外出学做戏帽的想法告诉妻子,她很快地答应了。除了夫妻感情深笃之外,还有一个原因是她出生于戏曲之家,有着共同的爱好。就这样,怀揣着百十元钱,段宗斌只身前往了苏沪一带拜师学艺。那一年,他刚满28岁。

辛苦拜师

谁能想到,这却是一段辛苦的路程。段宗斌来到上海后,走了许多地方,找不到一家戏帽生产厂家。失望之余,他辗转来到苏州,却仍然是这样。就在他准备离开那里时,仿佛是老天开了一个善意的玩笑——火车站的一个大幅广告牌上赫然写着:苏州市剧装戏具厂。段宗斌立即买了一幅苏州城市地图,按图索骥式地来到那里。

看门的是一位姓钱的老师傅,询问他从哪里来,到工厂来干什么?段宗斌老实地作了回答。钱老师傅颇有些感动,竟打开厂门,让他跟着自己进厂参观。原来,钱老师傅退休之前,正是厂里制作戏帽的老专家。半天时间的参观,段宗斌大开眼界。

段宗斌决定拜师学艺,老人家同意了。第二天,钱老师傅把段宗斌请到自己家中,传授戏帽制作技法,并免费赠送他8整套图纸。离开钱家的时候,老人家嘱咐道:“‘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要想把戏帽做精做好,另得下一番苦功夫。”段宗斌点头不已。

果真如其所料,戏帽制作真不容易。起初一两年,段宗斌制作的戏帽要么会出现脱胶,要么舒适度不行,总会出这样或那样的状况。段宗斌并不泄气,经过一番苦心摸索,他制作的戏帽越来越精美,行情越来越好。

帽子戏法

戏帽首获外界赞誉,竟是全国著名的安庆市黄梅戏剧团。1987年,该剧团打算订制一批戏帽,在考察了长江各省市多个厂家之后,负责人把目光放在了下巢湖畔的段宗斌家里(此时他家已从段家山搬出),并评价道:“你做的帽子‘盖了帽’。”也就从那时起,“赣北戏帽王”的称谓不胫而走。

做戏帽也曾给段宗斌带来丰厚的回报。上世纪八十年代,工价还是每天2元钱时,依靠做戏帽,段宗斌每年能有五、六千元的收入,这在当时很是了不起。因为致富有方,且为人热情,段宗斌此后一直在村里工作,现在仍为村老体协主席。

进入新世纪,社会面貌日新月异,作为农耕文化精髓的传统戏曲,也一定程度地受到冲击。由于戏帽订单日益减少,段宗斌转行做了“佛帽”,专门为各种佛像或菩萨定制冠帽。因需求量大减,生意自然不如从前。

不过,比较让段宗斌忧心的不是这些,而是戏帽手艺能否很好地得以传承。段宗斌介绍,在自己的亲手教授之下,子女们均能制作戏帽,但他们如今在外省生活,已然渐离了这一传统行当。只有一个外甥还在坚持,生意更不理想。“作为一门传统手工艺,真希望它能好好传承下去!”采访结束时,段宗斌目含希望地说道。

来源 品牌网 www.chinapp.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推荐

关注微信公众号 商务合作微信号
关于我们 --- 服务介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5-2024 品牌网
mip.chinapp.com-版权所有

请耐心等待,稍后会有专员将品牌详情告知您!

立即咨询

姓名不能为空
手机不能为空
我已同意并阅读 《中国品牌网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