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7-23 admin
今年9月初新棉上市以来,我市棉价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疯狂上涨,屡创历史新高。面对汹涌的棉花涨价潮,本地纺织企业纷纷加大了对新材料的应用和新产品的开发,取得了良好效益。
数据显示,不到两个月的时间,我市棉价涨幅达48%。10月底达到12.40元/公斤左右,一个多月内上涨47%。11月2日,达到13元/公斤,比上年同期上涨77%。
我市是传统的产棉区,由于近几年植棉效益不高,农民植棉积极性下降,面积逐年减少,从2008年的289万亩减至今年的155万亩,再加上今年遭遇涝灾,单产大幅下降,全市总产皮棉仅12万吨,为正常年份的一半左右。全市年用棉量约50万吨,需要从外地大量购进。
“我市是全国、全省重要的纺织基地,棉纺织企业有240多家,纺纱能力450万锭,年用棉量50万吨左右,而全市棉花理论自给率目前仅25%左右,产不足需的矛盾十分突出。”
德州市纺织行业管理办公室副主任陈廷兵表示,虽然棉价上涨的压力可以向下游的织布、服装等行业部分转移,但在很大程度上压缩了纺织企业的利润空间,眼下27000元/吨的高棉价,超出了纺企的盈亏平衡线,企业难以承受。
针对目前高得出奇的棉价,我市部分纺织企业加大了新产品的开发力度,采用非棉纤维化解高价棉花的影响。
德州华源科技、德州恒丰纺织、陵县宝鼎纺织等企业加大了对天丝、莫代尔、牛奶纤维、竹纤维、玉米纤维、大豆纤维等新型纤维以及羊绒、狐狸绒、蚕丝等动物纤维的应用和新产品开发,市场前景较好,经济效益可观。
随着高棉价时代的到来,纺织企业今后的路并不好走。业内专家建议,要加快纺织行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淘汰落后产能,提高产品档次,增加经济效益。同时还应学会利用期货市场套期保值,回避价格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