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6-22 admin
作为中国起家的奢侈品集团,“全球比较大名表零售商”亨得利正努力在自己的“地盘”上与全球奢侈品大佬一争高下。
2月14日,亨得利集团宣布与德国应用软件厂商SAP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这是自亨得利7年前在香港主板上市以来,该集团第一次因为非资本并购以外的战略合作高调亮相。
亨得利正试图对过去经营了近十年的行业价值链进行重塑。根据亨得利与SAP的战略合作协议,通过SAP解决方案,亨得利将整合从集团、分公司、经销商、门店和上游品牌在内的所有商业运营。如亨得利集团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瑜平所言,“通过比较先进的管理体系做大做强才是亨得利的战略目标。”
目前,该公司在包括中国大陆、香港和中国台湾的大中华地区开设了近1400家门店,经销包括斯沃琪(Swatch)集团、路威酩轩(LVMH)集团及劳力士集团及国际名表制造商旗下的50多个品牌的国际名表。
如同亨得利所销售的所有的高端品牌一样,亨得利意图在国际高端品牌林立的全球奢侈品市场谋得更大发言权,而中国市场俨然成为亨得利抢占快速发展轨道的重要推动力。
亨得利集团成立于1997年,于2005年在香港联交所上市。在上市至今的6年时间里,集团营业额增长8倍,门店数增长6倍,集团的复合成长率接近40%。Swatch集团和LVMH集团都是其战略投资者。
10年前,亨得利集团投资一亿左右,以或收购、或合资、或自建的方式,开出了20家门店。从批发转型到零售,开始了第一次战略转型。2010年12月13日,亨得利集团旗下亨得利控股有限公司收购天津亨得利80%的股权,巩固其品牌地位。
目前,亨得利批发和零售业务的比例分别为20%和80%。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亨得利集团首席财务官李向荣称,从2009年开始,亨得利集团开始与不同的零售用户和上游客户进行交流,探讨战略转型,目标是发展成中国乃至全世界比较好的奢侈品零售商。“德勤调查和市场分析显示,中国奢侈品消费人群在未来8年里会增长3倍,人均收入也会以高于中国GDP的速度更快速地增长。”李向荣说,“我们能不能一直抓住这个机遇,而且以这个行业更快的速度增长。”
目前,亨得利的业务仍以钟表为主,但根植名表销售资源扩张泛奢侈品销售才是战略调整的重点。据了解,集团曾希望在未来5年将旗下的珠宝业务销售比例提升20%~30%,将珠宝作为亨得利集团未来的利润增长点。
现在,亨得利店在中国大陆的钟表零售店数量不断扩张。但除了对接上游的供应商、四大钟表集团和很多的独立品牌,又要服务下游客户、终端的消费者。在保证数量逐年增长的同时开通新业务,对于亨得利是一个重大挑战。
根据麦肯锡2011年3月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预计到2015年,中国消费者的奢侈品支出将每年增长18%,约达270亿美元。中国正成为全球比较大的奢侈品市场。
在这样的趋势下,很多有实力的奢侈品牌开始尝试自行开拓中国市场。LVMH资助的私募基金L Capital Asia的执行合伙人达卡兰就曾表示:“中国目前至少还需要1000家名表店。”该基金计划通过其持有股权的英皇钟表珠宝在内地进行扩张,未来几年每年打算开10到20家门店。
不过,亨得利营销副总裁徐雄杰也表示,中国市场决定了上游品牌的成长,目前,外资企业与中国打交道的方式还停留在“如果我明天再开一家店,销量就会飙升”的思维上。但像很多奢侈品一样,海外名表企业还面临扩张等方面的困难,由于在上海等一线城市接近饱和,品牌商需要进入人口庞大、财富水平较低的二、三线城市。中国内地市场非常分散,这显然不是他们的强项。
2005年Swatch集团就曾从亨得利手中收回欧米茄和雷达品牌手表的批发权。直到2005年后才因为意识到亨得利作为渠道商的价值而恢复合作。来自亨得利内部的资料显示,在亨得利服务的一些品牌的全球销售额中,亨得利的销售额占40%以上。这也意味着,亨得利有机会在产业链上获得更高的价值。
除了收购全球比较大的奢侈品集团LVMH旗下品牌OMAS(奥尔玛) 90%的股份外,亨得利还收购了NI-VADA(尼维达)、OLMA等著名瑞士手表品牌。在扩张新市场外,亨得利也要培育旗下自有品牌的中国业务,未来仍需要大量资金投入。
2010年5月,亨得利集团获得深圳建行20亿元人民币的授信额度,用于在未来三年内,在内地二、三线城市开新店,并预计在未来5年将销售业绩“提升五成”。
徐雄杰表示,在资金周转方面,“奢侈品零售商往往需要大量备货,对资金的压力非常巨大,但亨得利希望像很多零售商一样,对库存进行有效控制,实现按需采购,比较终缩短现金周转。”
据咨询公司贝恩的一份报告称,在中国86亿美元规模的奢侈品市场,名表占到了大约20%的份额,但目前整个名表销售市场上大概超过五成的消费是在境外发生的。能否实现跨越品牌生命周期的成长,将成为检验亨得利成熟与否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