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12 sh
用“纠结”来形容十几年来的中国奶粉行业,真是再合适不过了。众所周知,中国奶粉业自从1998年二·恶英事件以来一直“地震”不断,直至今日也不曾消停。
先来看市场格局:原装进口奶粉几乎垄断一线城市;二线城市则为几大洋奶粉的中国版所瓜分;而本土知名品牌的主要生存空间则是三四线城市;五线六线市场是比较嘈杂的,在当地的母婴店中,拥塞着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品牌,贴牌、海淘、假洋鬼子……
再来看行业里,也是乱象不断。深度洗牌,乱象丛生,以次充好,以假乱真,山寨没商量,于是劣币驱逐良币,乱拳打死了老师傅;政府不断出台各种监管措施试图加强管控,收效不显,于是世界比较严的配方注册制出台,但仍未落地,兔子仍是乱窜。
而这一切都不算什么,比较大的危机依然是来自消费者的信任危机。即便世界不少国家对中国实行奶粉限购,甚至已经有了从事跨国代购业务的空姐被判刑的案例,可仍挽不回消费者的心,海购、代购、网购如火如荼,而国产奶粉已经被深刻上了“不安全”的标签。
于是政府、行业协会也好,还是企业自身也罢,无论发表什么样的观点、推进了什么样的政策、加强了什么样的监管、改善了什么样的生产环境,都被视为“阴谋论”,只要是跟“中国奶粉不差于海外奶粉”擦点边的,都被认为是在说假话。
你说这能不纠结吗?一个国家,一个行业,在对本是承载着国家、民族未来和家庭希望的宝宝,同时又是比较柔软比较需要被关爱的宝宝的口粮品质安全上危机深重,且已失去了公众的基本信任,这该是多么严重的事情啊!
如何解套?窃以为,解铃还须系铃人。
此话怎讲?公众习惯性误解中国奶粉业,心中根深蒂固的想法还是因为比较初受到了深深的伤害,从而失去了信任基础。要想重新获得信任,窃以为有三个动作可以尝试。
其一,要有正视问题和错误的勇气。
有了问题和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面对的勇气,更可怕的是拿谎话来掩盖、一错再错!2008年的那次事件虽按法律进行了处理,但对于事件的处理存在一定的遗留问题,且至今尚无当事人站出来认错道歉,可以说是公众受伤情绪一直无法被安抚的原因之一,而这种受伤情绪长期发酵就成了信任基石崩塌社会心理能量之一。
其二,接轨国际食品安全标准体系。
中国奶粉行业比较大的不信任是品质安全,德国、日本、美国,这些国家本身就带有“产品质量要求严格”的光环。与其花大力气向公众解释目前我们执行的检测体系的科学性和安全性,不如直接接轨国际食品安全标准体系,让国际通用的标准来为本土产品质量背书。
其三,坚持走出去,用全球视野整合比较优资源。
全球化的时代,我们可使用的资源不应该只局限在本土,本土企业要有全球的视野,强化整合全球比较优资源的能力,让中国的消费者即使消费本土品牌,也能享受到比较好的产品,甚至可以“墙内开花墙外香”,把符合“国际食品安全标准”的奶粉卖到国外去,回头再来吸引国内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