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07 sh
近期,家电企业频打去家电化概念互联网+、人工智能、高端制造等科技标签在家电企业身上日益明显,家电领域的专有属性似乎有意无意地在资本市场被淡化。针对这种现象,专家认为,与其说去家电化,不如更准确地说是泛家电化,这是家电企业向科技型企业转变。
家电企业喊出自己不是家电企业
白电三大巨头中,比较先喊出自己不是家电企业的是海尔。两年前,时任海尔集团轮值总裁的周云杰表示,未来二三年后,海尔将不再是制造家电的企业,而是创客孵化平台。无独有偶,两年后的今天,美的集团也公开喊出,美的正在蜕变成全球化科技集团。
美的提出的科技公司,其实就是泛家电化的现象。泛家电化是不以制造为中心,而以用户为中心,从简单制造升级为科技制造、体验制造,融入各种科技和服务模式。中怡康时代副总裁彭煜告诉采访人员,一些企业强调不完全是家电企业,是时代潮流使然。互联网+家电时代,从以家电制造为中心向以提升用户生活品质为中心转变,企业围绕这个中心,正在做方方面面的改变。
另外,除了时代驱动外,家电企业经营中心的改变也有其内部的因素。首先是家电行业竞争激烈,产品的利润率相对较低。主营冰洗空大家电的青岛海尔和美的集团,它们2016年的毛利率水平在30%上下,创维、海信、TCL等主营彩电产品的企业2016年毛利率水平是20%左右。家电行业是竞争比较为激烈的行业,特别是彩电行业,利润持续往下滑。如果始终聚焦在家电业,将很难保证好的盈利。家电观察人士刘步尘告诉采访人员。
其次是家电业贴上科技标签后,可以提升行业估值,当企业规模达到千亿元以上时,就会有强烈的需求,希望别人认为自己不仅仅是家电企业,还是别的企业。刘步尘说。例如美的集团正在大力培育非家电业务,在美的看来,如果被公众继续认为是家电品牌,那么对库卡业务未来的发展不利;贴上科技的标签,也能增加对公司未来发展的信心。再例如海尔集团,一方面是国际化动作不断,另一方面是在与斐雪派克、三洋合作后不断推出新产品,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在德国市场已经开始与博世品牌竞争。不仅是美的和海尔在增强自身的科技色彩,未来其他家电企业科技化的现象也会越来越多。
家电企业要向科技型企业转变
在经济学家宋清辉看来,家电企业向科技企业转型的主要路径是增加科技含量,通过实施一系列充满想象空间的资本动作,或者展开外部合作,生产出更具竞争力的家电产品。
近两年,海尔集团在智能制造方面展开深入探索和布局,建成八大互联工厂,研发出COSMOPlat互联平台,并且在公司内部展开创客孵化的管理体制创新。美的集团收购库卡后,明确将机器人和工业自动化作为公司三大发展方向之一,既做工业机器人,也有做服务机器人的可能。一旦涉及智能制造,企业便需要在物联网技术、互联网技术、软件和云计算技术方面做深入探索,不再是单纯的家电企业。
国际上,惠而浦公司在5月份收购了一家主营食谱搜索的创业公司Yummly。该公司是互联网创业企业,有2000万用户,还可以网购食品和设备。另外,惠而浦在去年也曾公开展示过其互联家电产品和IBM的人工智能大脑沃森相连,以增进自身产品的认知分析能力。刘步尘向采访人员分析,家电企业向泛家电化转变分为两个方向:一个是向与家电业相关或是无关的产业延伸,比如美的收购的库卡和家电业没有直接关系;海信做的医疗事业与家电业无关;格力做新能源汽车,和其空调业部分相关。另一个是开发国际市场,进行海外并购。
不过,在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家电分会秘书长周南看来,这轮家电企业科技化的转型和以前的多元化有较大区别,现在的家电企业看似跨度大,但是本质上新跨界的业务和其原来的业务有比较深的联系,目的是打造自己的产业链和生态圈,而且总体上看,家电企业的科技化还是围绕着当前的智能化浪潮来做的。
彭煜认为,过去家电企业在用户生活品质提升的目标中只是完成了制造这个环节,在物流配送、产品知识的传输讲解、生活品质的再提升等环节都没有去做。现在家电企业正在完善这些环节,对全产业链进行升级和改造,比如将支付宝、微信、共享概念等引入家电业。与欧美、日韩企业相比,中国家电企业在某些方面已经走在了前面。
家电企业转型不是贴科技标签
从家电企业到科技企业,行业巨头正在努力。比如美的集团着力于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全球研发布局和多层级研发体系,过去5年投入研发资金超过200亿元。据汤森路透发布的《2016全球创新报告》,美的位列家电领域全球创新机构排名首位及厨房电器子领域亚洲创新机构首位。而海尔在全球的专利布局覆盖25个国家和地区,是中国在海外布局发明专利比较多的家电企业。再比如格力电器,近年来每年的科研投入费用均超过40亿元。
家电企业科技化,只此一条路,但能否做好,则是另外一回事。宋清辉告诉采访人员,家电企业转型的关键因素是人,停留在工业2.0时代的人员很难适应3.0时代。从它们目前的技术能力、思维、组织架构来说,转型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从技术上看,企业的科技能力可以从它的研发投入和专利数上分析。
过去,中国的家电企业研发投入占总营收的比例不高,从上市企业公布的数据上看,普遍在4%以下的水平,领先企业的研发投入也只是在3%上下的水平,研发人员占比也不到30%。科技企业是轻资产企业,其特征是研发费用和研发人员占大头。如果家电企业转型科技企业,其研发投入和科研人员占比都应不是现在的数字和水平。周南说。
从思维和组织架构上说,难度也不少。奥维云网研究院院长张彦斌告诉采访人员,家电企业现有的管理队伍、人员结构、研发体制等等,大部分是和现有的家电业务相匹配的,而智能互联产品的重构,需要的是互联网和软件领域的人才、思维、组织架构,对业务进行重构、分割,对运营能力要求比较高。比如,家电产品利润不高,但是收入是可预期的、稳定的,而科技产品前期是烧钱的,还有风险,家电企业思想上是否能承受?
家电企业确实在踏实地、真诚地往科技企业转型。但是,贴上科技标签,不仅是愿望,更重要的是实际的行动。刘步尘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