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9-05 中国贸易新闻网
俗话说,“树大开枝、儿大分家” 在农村兄弟姐妹会在成年娶亲后为了家庭人口的发展和管理,而采取分家的方式继续生活。不过在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邱集镇关庙村王庄组就有一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一家33口人一直生活在一起,地一起种,饭一起吃,互相团结从不拌嘴,成为远近闻名的和睦家庭。
2016年8月下旬, CCTV老故事频道《我的父亲母亲》栏目组一行来到关庙村王庄组,走进了这个温暖的大家庭。
进村后,看到一栋白色的二层小楼,走进院子里东面有一排平房,院子中间放着一台拖拉机,而打开后门看到的是一片片农田。据王敦刚说这里是他大哥王敦超的家,父亲去世后这里成了老王家的据点,每周的家宴都会如期在这里进行,赶上节假日更为热闹。
日常生活中,在外地上班上学的虽不能经常回家,但是他们的心紧紧凝聚在一起。老王家发展至今33口人,一直没有分家,说起几十年没分家的秘诀,王敦刚告诉记者:“其实在他们这个大家庭里有一种向心力,而这种向心力则是来自父亲带给他们的正能量”。都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一点在老王家更是表现的淋漓尽致,王敦刚说,平时父亲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父亲的言传身教对于他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从他们开始咿呀学语到长大成人,父亲常常教导他们要助人为乐,教育后人子孙之间要和睦相处,家和万事兴,正是在这种精神的引导下,老王家一家33口相处融洽,婆媳、妯娌之间从未红过脸,有什么事情就像亲母女、亲姐妹一样共同商量解决。
平时工作中,这一大家子也很好的延续了父亲的精神。据王敦刚介绍说:“父亲生前就是一名老党员、老书记在为村子工作长达三十多年的时间里,面对工作上从来都是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对待群众就像自己的亲人,还经常和他们说一定要多为群众多办事,办实事办好事。”就在父亲的影响下,老王家的子孙有当医生的、有做交警的、有当村干部的,大部分都选择了为人民服务的行业。
2010年父亲因积劳成疾而去世。父亲走后,长子王敦超成了家里的主心骨,他时刻谨记父亲的遗训:要孝敬母亲,尊老爱幼,团结兄弟姐妹,帮助邻里乡亲。同时也时刻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来经营这个大家庭,他常说:千年修得同船渡,万年修得同父母,要对他们更加的珍惜疼爱。”都说长兄如父,家中的长子王敦超接过了父亲手中的接力棒,不仅把老王家这个大家庭打理的井井有条,还以父亲为榜样,继续替父亲为村里的百姓服务,在担任村支书的期间,努力为党和政府分忧,为群众解决困难。
二弟王敦刚在哥哥的带动下,创业赚钱后,更是一心想着让村里的乡亲们过上好日子,先后自己出钱修路、建桥、盖村部及村卫生所。王敦刚说:“盖村部是因为父亲任村支书时盖的村部被后任书记抵账给别人了,村里党员干部一直没有活动场所,也没有办公地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出资在关庙村二中的旧址上修建了一栋二层楼,一层准备作为卫生室改善原来村里简陋的卫生条件,二楼就作为村部的办公使用。这个二层楼的出现彻底解决了关庙村无村部的状况。在村部修好后,村民们要到村部还隔着一条河,为了方便村民的出行,他自己建了一座桥,先后出资近80万元。”每当说起他为什么要做这些事情的时候,王敦刚总是说:“这里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有责任有义务回报养育我的这片土地!” 他们兄弟二人的所作所为在给百姓带来实惠的同时也温暖了人心。
采访附近的乡亲们都说他们一家在经历贫苦生活时的不抛弃不放弃,面对幸福生活时的不张扬,不焦躁的精神都是他们学习的榜样,而在他们的影响下邻里之间的和谐相处,家庭之间的互帮互助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文明和谐这种风气的见证。
信息来源:朝闻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