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侈品

当前位置:品牌网奢侈品其他

向京 瞿广慈真正的时尚是建构价值观本身

2017-07-03 admin

导读:向京 当代著名雕塑艺术家,1968年出生于北京文艺世家。1994年举办首展,被称为天才艺术家。 稀奇家产品。 稀奇限量之向京系列。 稀奇限量

  

向京 当代著名雕塑艺术家,1968年出生于北京文艺世家。1994年举办首展,被称为“天才”艺术家。

稀奇家产品。

“稀奇”限量之向京系列。

“稀奇”限量之广慈系列。

瞿广慈 当代著名雕塑艺术家,“稀奇”艺术创办人,1969年出生于上海,自小拜名师学习传统书画,1999年摘得全国雕塑类最高奖。

 

  同为雕塑艺术家,向京与瞿广慈有着各自不同的性格,向京追求向内的自我省视,而瞿广慈则在回顾自身所经历的时代的同时思考当下。

  不去寻找普遍的美感

  新京报:“身体”一直是被艺术和时尚所大力关注的命题,在向京的作品中也不断出现,你对这个命题“被消费”的现状有何看法?

  向京:即便你不想被消费,你也无法阻止被消费着。对于我来说,“身体”是感受、思考世界的不可回避的载体,我必须用它,我无法阻挡我刻画的身体被习惯性地消费,而只能让大家在消费的时候感觉难以下咽一点。我提供的压根不是易于消费的可口货品,而是对存在本身的关注。创作者保持思维的独立性,认真对待自己能负责任的创作部分、严肃地传达想要表达的意思、不是为了对抗也不是为了迎合目光,这才会是矫正“被消费”的最好方法。

  新京报:瞿广慈的作品有着浓重的“工农兵”情结,这也是整个中国当代艺术一个突出的符号,你如何看待它如今成为中国的青年文化中非常流行的符号?

  瞿广慈:“工农兵”是我们特定时期的一个重要形象,而那个特定时期显性或隐性地影响了国民的世界观,因此它具有非常大的特殊的符号性。

  就好比中山装,在某个时代你随处都能看见它,不断复制的形象充斥你的生活,带来“质量”的感觉,艺术家容易被这所吸引,当你点到他,很多东西不用解释,就有很多同感在里面。它像一块磁铁,本身包含的内容太强大,早期当代艺术家运用这些符号之后便很难摆脱。

  我的“工农兵”形象与在学校接受的教育当中的既定审美标准不一样,我想要做的是消解它背后的严肃性和政治性,当消解到一定程度,它就变成了另外的一个东西,在今天也变成了可消费的东西,这只是一种自然的转化。

  “消费”和“消解”就差一个字,不过消费最终还是为了消解,在消费的过程中增加新的价值。我不觉得这种消费有何不好,甚至觉得如果说“工农兵”最后还有一份贡献的话,那就是用来被消费。

  新京报:“工农兵”形象虽然成为一种时尚,但客观来说,它本身是否具有普遍意义上的美感?

  瞿广慈:艺术并不是为了寻找普遍的美感,艺术要打破的恰恰是普遍的美感。美肯定有基本的标准,但当它形成时,大家急需打破的就是那个,而打破的过程就构成了新的文化线索。

  >>>诠释“时尚权力榜”

  对于时尚,向京和瞿广慈认为,艺术是时尚的源泉之一,为时尚提供了养分,而艺术却不能从时尚中吸取什么。不过,巧妙利用“时尚”的吸引力却有助于为当下文化做出更具深度的整体构建。

  商业创意亦需文化构建

  新京报:“稀奇店”里出售的产品都是以二位之前的作品为原型进行创作的,受到了大众市场的追捧,但这是否意味着模糊了“艺术品”和“大众商品”?

  向京:稀奇是以礼物的概念去做产品,礼物是传递、连接情感,而当代艺术承载着当代人的情感,于是我们从自己作品中提取核心部分来转换成商品。但并非原作缩小,我们有工艺上的改变,因为礼品必须要能进入可操作的加工流水线。学习和习惯这种转换,理解流水线的工艺特点,用不同于个人创作的方式去改良和设计产品,从而区分了“创作”和“产品”的属性,从而进入大众文化的层面,另外也是对自己作品的一种保护。

  新京报:就时尚来说,“创意”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在你们看来中国式的“创意”究竟为何?在西方术语笼罩的创意环境下,中国式的创意是否只能是边缘的?

  向京:东西方文化的冲突是大家都面临的困境。西方文化绝对是主场,我们是边缘的。但在西方为主体的文化思考里,我们也许可以用自己的语言对它做一种“偏振”,与其去迎合、介入到他们的文化情境,还不如认真真切面对中国当下的问题,把自己这一块好好建构起来,这是我们这代人的使命。

  瞿广慈:需要自己的“物证”也就是我们自己的建设去表明一个态度。这样一来在别人的游戏规则中才能被认同。当形成“自我”的态度的时候,别人就会非常重视你。

  向京:即使是商业设计这块的“创意”也需要文化性的建构,比如有杂志做了一个“犯罪消费学”专题,看起来就非常的时髦,噱头也很足,但又是在用自己的文化口味和态度对“被消费的犯罪”这个概念进行了全新的思考和延伸,这样的时尚才是真正有创意的。不要以“时尚”为借口弄一些号称“老百姓口味”的庸俗东西,最终才能够创造一个青年一代的价值观,真正吸引读者的是“建构价值观”本身,而不是简单的娱乐、时髦。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陈晓

  来源 中国品牌网 www.chinapp.com 转载请注明来源出处

更多

我要咨询

*姓名
姓名不能为空
*电话
手机不能为空
*留言
我已同意并阅读《中国品牌网服务条款》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关注微信公众号 商务合作微信号
关于我们 --- 服务介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5-2024 品牌网
mip.chinapp.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