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侈品

当前位置:品牌网奢侈品其他

海底一万米 卡梅隆的地心游记

2017-06-30 admin

导读:3月26日,卡梅隆独自驾驶着一艘通体绿色的潜水艇,像一颗射往地心的子弹,经过海水的层层减速,最后轻轻落在10898米的海底,溅起一团沉积物的尘雾。
3月26日,卡梅隆独自驾驶着一艘通体绿色的潜水艇,像一颗射往地心的子弹,经过海水的层层减速,最后轻轻落在10898米的海底,溅起一团沉积物的尘雾。

他环顾四周,那是荒凉、寂静,宛若外星表面。700个LED灯泡在52年后,又一次照亮这片水域。没有想象中的大型生物,没有看到鱼,除了水中一些游动的片脚类动物,他没有看到任何看起来像是有生命的东西。

“我感觉到一种强烈的与世隔绝感,像是在外太空的星球表面,在另一个时空。”他在上岸后接受媒体远程群访时说,“睁开眼睛看的每一分钟都提醒我,那是个十分特别的地方。”

80岁的美国海军退役军官唐·沃什(Don Walsh)在岸边等待卡梅隆出舱。1960年,他和瑞士工程师雅克·皮卡德(JacquesPiccard)共同搭乘深潜器“的里雅斯特”号,首次成功下潜到马里亚纳海沟底部。卡梅隆爬出狭小的舱体,对沃什说:“在我逐渐下潜时,我真切感受到自己跟您和雅克之间的归属感。这是一趟漫长的旅程,太疯狂了。”

沃什欢迎卡梅隆正式成为这个俱乐部的一员。但卡梅隆的目的显然不是为了破纪录,他在出水后说:“我不知道我们还会下潜多少次,但是我们的目标是尽可能多地探索这个未知世界。”

深海诱惑

这一天的到来并不意外,卡梅隆为了这次深海探险,花费了7年的准备时间。在此前一次测试下潜中,他已经到达8000多米。有一个“天才30人”的潜艇团队和他一起工作、生活、测试和改进潜艇的各个功能部分。

记者尝试联系“天才30人”中的一些人,最终都被转到《国家地理》“深海挑战者”项目的媒体负责人那里,这次探险是《国家地理》杂志和劳力士赞助的。她给了几十张照片,一段卡梅隆出水后接受采访的50多分钟录音,抱歉地告知无法提供更多,请耐心等待这次探险素材做出的3D纪录片。

为了解深海探险究竟是怎样的,记者给世界著名深海探险家大卫·加洛(David Gallo)写了封邮件。他是个拥有25年经验的深海潜水员,曾和卡梅隆一起进行过泰坦尼克号的探险。

他在TED上关于深海生物的讲演,获得了700多万次点击。最近,他刚刚借助机器人和载人潜水器完成了绘制第一幅泰坦尼克号全景图的项目。的会在水中翻滚的鱼,我们叫它‘翻滚的火鸡’,还有像转轮一样会发出蓝色荧光的生物。”他说,“每一次潜水都是惊喜,因为那是一个未知的世界。我们今天探索的部分只占所有海洋的3%,剩下的97%,要么就是一片荒芜,要么就充满惊喜。”被未知的海洋世界诱惑的并不止他一个。

15岁时,卡梅隆决定成为一名潜水员,他在美国纽约布法罗的一个泳池里获得了水肺潜水证书。在此之后的42年里,他在海里待了3万多个小时,有过72次深海潜水经历,其中33次是去泰坦尼克号的沉船地点。和潜水相比,似乎导演只是他的副业。为了拍那艘货真价实的沉船,卡梅隆聚集了名为“蓝色潜水”的探险队。泰坦尼克号的深度是3810米,能达到这样深度的潜水艇全世界也不超过10艘。俄罗斯的和平号潜艇是其中一艘参与卡梅隆探险的潜艇。

卡梅隆曾经在《泰坦尼克》一书中描述过第一次来到泰坦尼克号的甲板上方的感受:“我仿佛听见那1500人在颠簸的船上哭喊,可以看见巨浪般的海水倾泻至栏杆前,而史密斯船长向船员道别的画面。”

他彻底被深海震慑了。“我可以想象一个生物,但是我永远无法想象出透过潜艇舷窗所看到的那些生物。当我们拍下它们时,它们还没有被人们描述过。”卡梅隆在一次TED演讲中说。泰坦尼克是卡梅隆探险生涯中不可磨灭的记号,这一次跟随卡梅隆的“30人天才团队”,一半以上是因泰坦尼克号探险和他结缘的。

来自工程、科学、电子系统、电影、潜水、船舶驾驶等不同领域的30人(包括卡梅隆),组成了这个团队。乔·马可尼斯(Joe Macinnis)也是团队一员,他是卡梅隆的老朋友,曾经一起去泰坦尼克残骸潜水,和他一起合作拍摄过深海纪录片。他建议去看看他的日志。“每个人都知道这是个和莱特兄弟测试飞机上天类似的项目,我们要做的远远不止帮卡梅隆破一次纪录。”

从1米到1万米

1月26日,悉尼,整个城市还在熟睡中,一辆巨大的拖车载着“深海挑战者号”离开工厂,在狭窄弯曲的街道间穿行,最终来到悉尼港口的花园岛海军仓库。

这是个令人激动的时刻。黑暗中,这个12吨重的深潜器从拖车上卸下来,包裹在一个混凝土墩里,被轻放在“蓝宝石美人鱼号”考察船的主甲板上。接下来的两个月,这将是它的母舰。

这个深潜器内部被做成能抗压的球形,宽度只有1.09米,驾驶舱里有一个手柄,卡梅隆可以转动它稍许伸展下身体。它安装有机械臂,用于采集海底的岩石和生物样本,装有GPS和一盏2.4米长的LED灯,另外还有多台高清3D摄影机采集下潜的一举一动。深潜器“深海挑战者”是卡梅隆和一群科学家合作,费时七年特别为深海潜水设计建造的。

“蓝宝石美人鱼号”从悉尼港出发,途经巴布亚新几内亚、新不列颠岛、关岛,最终抵达马里亚纳海沟附近。

1月31日,悉尼港附近海面,落日时分,深潜器被放进海里。舱内温度很高,卡梅隆洗着汗水澡缓缓下降至水下1米处,感受了一下推进系统,测试了灯光和相机,最后尝试抛掉钢片,上浮。这是深潜器的首次载人下潜,卡梅隆打开舱门,向同伴们宣告:“我们刚刚成功下潜了1米,还有10999米等着我们。”

2月23日,新不列颠岛附近海面。卡梅隆挑战991米,停留了5个小时。他几乎测试了深潜器的所有设备,从电子仪器、液压设备到摄影机。他在海底转了一圈,拍摄了海百合和一个巨大的自由游动的海参。这一次,为了测试快速升顶(升至海面),卡梅隆用垂直推进器将深潜器开到离海底几英尺远,放下几个上升重物,接着像火箭一样上升。他仅用了7分钟就行驶到离海面约半英里的位置。“我从未见过在海洋里移动如此快的机器。”通过母舰上的观测屏追踪这次上浮的船长布尔克说。

2月27日,新不列颠岛附近海面。卡梅隆准备下水时,工程师发现潜艇上端的电池转换盒有油滴出来。这是潜艇的关键部分,修补这个漏洞要很久,潜水不得不取消。这一天刚好是奥斯卡的颁奖礼。探险摄影团队长朱尔·奥洛林看见卡梅隆说:“恭喜你为获得奥斯卡最佳摄影奖的《雨果》作出卡梅隆式的贡献。”卡梅隆笑了笑:“谢谢你提醒我,我还有另一种人生。”

2月28日,卡梅隆在3658米深处停留了6个小时,又一次像宇宙飞船一样迅速升水。乔在日记里写道:“这是重要的一步,这说明我们真的造出了一个能用的深潜器。”

3月7日,新不列颠岛南部,所罗门海。卡梅隆挑战8221米。这是一次有趣的下潜。声纳探测系统在水下1000米附近出了故障,他只能小心翼翼地前进,因为他的目测距离只有21米。他将深潜器转了个弯,向南面一片布满沉积物的岩石绝壁行进。

穿行在棕褐色的海底,他看到小径和土堆、吸饱水的树枝、半个椰子,还有一艘小船的残骸。每过几分钟,他就检查生命支持设备和能源供给的状态。他见到一个白海葵,靠在黑暗的岩石上,两三只水母聚集在一起,纤细的身体和放射状触手缓缓舞动着。

在海底停留3个小时后,他评估了自己的状况:能源不足,操纵器的液压系统不稳定,已经和地面失去联系。于是他丢弃了两个450磅的重物,快速升水。他在给沃什的信里写道:“坐在海底,失去联系,世界远远地在你上面。这是混杂着兴奋与恐惧的特别体验。”

潜入深海

对于卡梅隆来说,打破自己的纪录并不是一件多新鲜的事。挑战马里亚纳海沟的那一天,一群人聚集在母舰的通讯室里,盯着屏幕的最新信息:潜水舱深度、速度、温度、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水平。

蜷缩在“深海挑战者号”的小舱内,卡梅隆在清晨5点15分离开海平面。10分钟后,他和他的重力火箭到达水下1219米,以每小时4.1海里的速度向海沟深处行进;45分钟后,他越过了4511米;在9754米深,他减慢速度到每小时2海里;1小时56分钟后,他到达海底。

救生专家乔恩·加文、沟通专家保罗·罗伯茨、卡梅隆的现任妻子苏兹·卡梅隆,每个人都在担忧和信心之间徘徊。大卫·加洛也在遥远的马萨诸塞关注着这次探险。

“大海是无法预测的,大海的动力、风、波、流都已经存在了几十亿年,加上黑暗和海底的巨大压力,稍有不慎就会葬身海底。”大卫·加洛对记者说。

帕特里克·费伊尔(Patricia Fryer)是夏威夷地球物理和行星地质学研究所(HIGP)的地质学家,同时也是深海挑战者号项目成员,她告诉《国家地理》,海底的压力差不多相当于将巴黎的埃菲尔铁塔整个倒过来,把它的尖尖头放在你的大脚趾上。

人们在互联网上讨论着卡梅隆可能的几种死法:舱体爆裂,卡梅隆被海底压力直接压扁;被困在海底冻死;潜艇里的零配件着火,被烧死;海底热泉涌入潜艇内部,被烫死卡梅隆幸运地一个也没碰上,但依旧遭遇了液压油泄漏导致无法用机械臂抓取样本,声纳探测系统也再次出现问题。

“一进去那个狭小的舱里,我就知道没问题的。我了解这个舱体里面每一个按钮的作用,我的肢体通过它延伸得很远。”卡梅隆说。不过他承认,在潜艇下潜中亲眼看到舷窗向内凹陷,这种感觉相当复杂。

天才30人

乔在日记里这样描述他们每天生活的“蓝宝石美人鱼号”:“每个上船来的人做的第一件事是习惯这个复杂的钢铁世界。从船头到船尾,这艘船充满着潜在的危险。若你去参观工程房,你最好戴上保护性耳塞;当你在两个马力巨大的发动机之间走过时,你得小心你的腿;烧伤太容易了,只要往热的排气管那稍稍偏一点,你的皮肤就会直至作响变成培根;当你在甲板上自由走动时,你得小心12吨的潜艇被拉上来扔在甲板上的位置。”

住在这艘充满危险的母舰上的,就是“天才30人”团队。他们几乎都是潜水爱好者;每人都不止掌握一种技能;共同的偶像是法国海洋学家雅克·库斯托这位富有传奇色彩的法国海洋学家,曾经在上世纪50年代开着他的“卡利普索”号,从法国土伦到苏伊士运河进行了数年探险,他在印度洋研究珊瑚鱼群的报告和摄影,至今依然令人赞叹。

罗恩·阿鲁姆(Ron Allum),帮助卡梅隆设计出潜艇的人,他几乎为这个项目工作了十年。他是个洞穴潜水爱好者,他最得意的是1983年澳洲纳拉伯平原的一次洞潜经历。

格兰·辛格曼(Glenn-Singleman),探险队的随队医生,是一个来自悉尼的紧急救护专家。他是卡梅隆上两次深海探险的“御用”医生,自己也是个水肺潜水员、高空跳伞爱好者和导演。有一个晚上,他一边清理和缝合伤口,一边讲1989年他和伙伴在6700米高的秘鲁雪山参加宴会的故事。

乔也是卡梅隆的随队医生,不过做的更多的事情是四处找人聊天,记录下所有他认为有趣的谈话。他也是个作家,希望把探险经历写成一本书。

在完成水下3281米挑战的清晨,电吉他的声音在甲板上响起。四个队员从船舱里拉出一排椅子,开起了摇滚布鲁斯音乐会。太阳笼罩着远处青山的轮廓,船舱通道的黄色灯光未关,他们就在灯光下开唱。这是钢铁世界里的海上音乐会,乔写道:卡梅隆选来的聪明人,幽默感是必须的。

每个人都明白,这是一辈子才能做一次的疯狂事情。在关岛,他们停留了四天。一个工程师一直戴着头灯在修东西。整整四天,潜艇的液压系统出了点问题,那是事关控制器、灯光和相机的重要部件。他的手边有一张单子,上面列了所有需要在下次下潜之前完成的任务。所有人都没日没夜地工作,他们的手边,都有一个类似的列表。

卡梅隆从海沟最深处上来,对他们说:“你记得当你还是个孩子时,你希望在车库里造一个火箭,飞上月球吗?那就是我们刚刚做到的事情。”

在他飞去伦敦参加3D版《泰坦尼克号》首映的那一天,整个团队都决定去潜水。他们穿上脚蹼,戴上面罩,背上钢瓶,跳进温暖的水里,开始探索这个抓住他们心灵的世界。

“你知道吗,我喜欢所有潜水的人。鱼游到水面上不稀奇,但只有大鲸鱼才能游下水面6英里,或是更多。”一名“天才30人”团队的队员说。

更多

我要咨询

*姓名
姓名不能为空
*电话
手机不能为空
*留言
我已同意并阅读《中国品牌网服务条款》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关注微信公众号 商务合作微信号
关于我们 --- 服务介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5-2024 品牌网
mip.chinapp.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