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侈品

当前位置:品牌网奢侈品其他

奢侈品联姻当代艺术 取悦中国市场

2017-06-05 admin

导读:2012年10月7日,当香港苏富比“当代亚洲艺术”专拍的最后一槌落下时,艺术圈不得不接受这样一个事实:“黄金八年”的拍场神话风光不再,当代艺术

2012年10月7日,当香港苏富比“当代亚洲艺术”专拍的最后一槌落下时,艺术圈不得不接受这样一个事实:“黄金八年”的拍场神话风光不再,当代艺术终于在这一年进入疯狂之后的调整期。当拍场上的热钱不再垂青中国当代艺术时,却另有“下家”懂得欣赏当代艺术的价值——

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于2012年11月举办岳敏君在欧洲首次大型个展;illy咖啡将一年一度的意利艺廊节举办地选在中国,并与中国当代艺术家刘韡合作设计产品;劳力士赞助蔡国强个展《春》……

奢侈品联姻当代艺术,尤其是近些年越来越与中国当代艺术打得火热,究竟是玩票、市场培育,还是另有深意?

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策展人格拉兹亚·加洛尼在回答为什么选择岳敏君时,声称“我们只关注才华。” 但是,当我们聚焦2012年中国奢侈品消费市场与奢侈品在拍场当中的表现时,便会发现答案并不是如此简单。

1消费群体变化

“当代艺术”成新刺激点

拥有才华的艺术家,从全球范围来讲,可谓多如牛毛。可为什么像卡地亚这样的奢侈品品牌如此眷顾中国当代艺术家?

贝恩发布的《2012中国奢侈品市场研究报告》指出,在欧元持续走低、境外游升温这两大因素的联合作用下,中国消费者在海外消费的部分已占其奢侈品消费总额的60%。中国人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最大的奢侈品消费群体,他们购买了全球约25%的奢侈品。

最近,波士顿咨询集团声称,到2015年,中国将超越美国,成为第二大私人奢侈品市场,总额将达到870亿美元,占据全球奢侈品市场份额的23%;到2020年,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奢侈品市场。

重要的不仅仅是市场份额,更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奢侈品消费者的认知变化。

“中国的奢侈品消费者开始从‘炫耀’向‘认知’转变。”贝恩公司全球合伙人,大中华区消费品、零售及奢侈品业务主席,《2012中国奢侈品市场研究报告》的作者布鲁诺·兰纳先生指出,“品牌将面临更大的压力,他们需要提供与中国消费者更为相关的产品,而不是仅仅依靠奢侈品自身的地位。”这意味着,中国的奢侈品消费者已经不是过去的“暴发户”品位了,他们也将像奢侈品长期以来致力倡导的一样,关心品牌的理念和内在气质。

而以艺术品自居的奢侈品,选择中国当代艺术“讨好”中国消费者,提升品牌形象,似乎就变成了顺理成章的策略。

世界顶级干邑马爹利就敏锐地捕捉到了消费者阶层的变化。马爹利全球品牌传承总监孟尼亚先生在采访中谈道,过去马爹利在中国的消费群体大多以富商为主;而近年来,以“高收入”、“高消费”、“高学历”三高为特征的中产阶级逐渐成为消费群体当中的主力军。

“在面对这样一个高端群体时,马爹利选择以艺术为媒介,在自己与客户之间搭建一个沟通平台来加强客户群对自身品牌的认识。”孟尼亚说。

从2004年起,马爹利创办年度“马爹利非凡艺术人物”评选,2007年又创立了“马爹利艺术基金”,2010年与今日美术馆携手推出了“关注未来艺术英才”计划,9年来一直坚持、推动中国当代艺术的成长。

而市场也给他积极的回报,2012年其获胡润排行榜豪华洋酒最佳表现。从保乐力加2011/2012财年前三季度业绩报表公布的数据看到,受马爹利和苏格兰威士忌的推动,中国市场前三季度实现了22%的迅速增长,其中马爹利在可调整的连续12个月基础上销量刚好突破100万箱。

奢侈品联姻当代艺术,究竟为奢侈品贡献了多少市场,这个问题就像广告界流传的“哥德巴赫猜想”一样,难以衡量。“我知道在广告上的投资有一半是无用的,但问题是我不知道是哪一半。”这句话大概也适用于一个个热衷在当代艺术上挥银掷金的奢侈品巨头们。

奢侈品与艺术家 跨界合作

2奢侈品联姻当代艺术的方式花样迭出,其中最为众人熟知的是奢侈品邀请艺术家跨界设计产品。而“当代艺术”化了的产品在拍场和卖场上的表现,便成为最直观的试金石,反映着联姻这张牌,消费者是否愿意额外买单。

2012年11月21日,宝珀一块表盘采用微绘珐琅、画面是一幅蝶恋花中国水墨画的高级定制孤品腕表在上海拍卖,从35万元的起拍价到110万元最后落槌,前后仅花了5分钟时间。

《PerfectTime计时》钟表杂志主编、钟表文化学者常伟认为这些现象说明“中国高收入群体在奢侈品艺术价值方面的要求正在觉醒和提升。”“即便处于经济增长放缓、高端购买力有些乏力的时期,有艺术价值的奢侈品仍然会得到大家的钟爱。高收入群体不是不愿意购买昂贵的奢侈品,而是更热衷于更有收藏价值、与自己民族文化更契合的奢侈品。”

拍场当中的表现是一个个啧啧称奇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的个案,而卖场当中的销量则更有力证明联姻的受欢迎程度。其中,最有名也最成功的联姻典范当属LV与村上隆的跨界设计。

2000年,LV的设计总监Marc Jacobs邀请村上隆合作,力求转变传统奢侈品的刻板印象。村上隆一口气用了几十种颜色,将樱花、蘑菇等多彩图案用在经典Monogran Multi系列上,将LV成熟经典但有点老气的形象瞬间转换,销售额提升了10%。此后,LV又与草间弥生打造纯色波点流行趋势,让全世界尤其是亚洲的潮女们爱不释手。

为什么奢侈品品牌热衷于与艺术家跨界合作新产品?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艺术市场分析研究中心负责人赵力认为,“从艺术角度看,艺术衍生品是艺术的外延,对奢侈品行业来说却是它的核心。”

赵力指出,奢侈品品牌联姻当代艺术有大体七种方式,企业收藏、赞助艺术活动、设立艺术奖项、成立艺术基金会、开发衍生性艺术产品、设立美术馆、创新艺术展览等。

“在世界500强的企业中,排在第一位的合作方式是赞助艺术活动,大约有50%的企业以这种方式完成合作。”赵力说。

在2012年各奢侈品牌赞助的艺术活动中,规模最大的要属上海双年展了,雪铁龙集团旗下的高端车系品牌DS成功拿到了2012年上海双年展城市馆的独家冠名权,成为上海双年展“唯一指定汽车合作伙伴”。

而2013年新年伊始,又有奢侈品巨头向当代艺术送来贺礼。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举办的大型中国年轻艺术家群展“ON|OFF”获得路易威登集团鼎力赞助。据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馆长田霏宇透露,路易威登集团承担了展览预算的2/3支出。

3奢侈品行业

推动当代艺术

奢侈品通过多种与当代艺术的联姻方式形塑品牌形象,增加购买力与顾客忠诚度,那么作为一张硬币的两面,这种联姻又使当代艺术受到了怎样的影响?

学者赵力的调查发现鲜明地驳斥了认为奢侈品只不过是“玩票”的观点,奢侈品对当代艺术不仅有实际的影响,而且是当代艺术的真正推动者。

1990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当时有50%以上的收藏家开始收藏当代艺术。到2000年,收藏当代艺术的比例变成了67%,而2008年时,变成了77%。这是一个巨大的变化,说明很多收藏家转向了对当代艺术的收藏。另一方面,购买力的变化会导致市场的变化,当代艺术的市场份额会随之增加,它的整个市场环境也会随之得到改善。

从2006年到2008年,全球艺术品的整体价格翻了一番,增长了97%。其中,中国的情况比较特殊,大概增长了146%。再看全球当代艺术品市场的变化,涨幅更加惊人,尤其是2006年以后,幅度增长得很快。中国更是如此。与全球相比,中国的涨幅完全是45度角的增长。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市场的变化,也就是购买力的变化的推动。因此我们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中国的市场发生了位移。对于当代艺术的收藏,2007年时中国排在第3位,2008年如果加上台湾地区的话中国仅次于美国,上升到第2位。到了2011年上半年,中国当代艺术的交易额首次超过美国,位居全球第一。

这种快速上升的比例,真正的推动者是奢侈品行业。1990年,全球收藏当代艺术的平均比例是56%,当时制造业占41.6%,基础能源占40%,金融业占53.33%,房地产占56.76%。在这个细分里面,只有投行和奢侈品行业是超过平均线的,一个是61.54%,一个是60%。因此,这波潮流的来临是和奢侈品行业的购买力密切相关的。

更多

我要咨询

*姓名
姓名不能为空
*电话
手机不能为空
*留言
我已同意并阅读《中国品牌网服务条款》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关注微信公众号 商务合作微信号
关于我们 --- 服务介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5-2024 品牌网
mip.chinapp.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