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侈品

当前位置:品牌网奢侈品艺术收藏

尴尬的亿元拍卖:如何区分真假?

2017-06-29

导读:北宋黄庭坚的《砥栓铭》 虽然中国大陆收藏媒体个别资深行家,一直对海内外某些亿元拍卖案例保留态度,持质疑观点。如北京记者、收藏人吴树所著《谁在

北宋黄庭坚的《砥栓铭》

虽然中国大陆收藏媒体个别资深行家,一直对海内外某些亿元拍卖案例保留态度,持质疑观点。如北京记者、收藏人吴树所著《谁在拍卖中国》一书,书中披露了不少海外拍卖巨头假拍、做局之内幕。但是,从大局出发,为扶持、推动中国还不成熟的艺术品拍卖界转向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不少内幕知情者一再缄口,旁观种种亿元拍卖之假象。

然而,2010年亿元拍品出现14件;2011年开始中国大陆一些非知名的中介拍卖机构等也开始加入亿元拍卖疯狂炒作行列。如2011年5月,深圳文博会上,一幅齐白石的《百虾图》,拍出1.2亿元天价;如2011年6月,江苏一家拍卖公司一件明宣德青花,拍出2.2亿元天价……面对接踵而来的亿元拍卖消息,众多行家与笔者一样愈来愈感觉尴尬。原因是:比如拍卖标的行家多认为是真品,但拍卖价有争议:如以5.5亿成交的清乾隆缕空转心瓶,以 4.3亿成交的北宋黄庭坚的《砥栓铭》,以4.25亿成交的齐白石《松柏高立图及篆书四言联》等,我们还可以有商讨、争论的兴趣。但是,对那些十分明显的赝品及亿元拍卖价,我们如卷入争论,会被行家笑话,因为这类亿元赝品,连讨论、争议的前提都似乎不存在。因为这类亿元赝品拍卖,本身就是一场闹剧。你如介入争论,似乎有被愚弄的感觉。所以,关于1.2亿元拍卖成交的齐白石的《百虾图》,关于2.2亿元拍卖成交的明宣德青花,那些著名的权威收藏媒体大多不屑一顾,没有反应。这就像一名所谓的知名作家推出一部所谓的大部头巨作,图书市场上、文学评论界都没有反应一样。其实,崇尚儒家中庸之道的文人们保持沉默,而这种所谓沉默,就是对你这部所谓巨作的最大的轻视甚至藐视。

同样,一些收藏媒体资深行家对某些所谓的亿元拍卖的尴尬消息,不作报道,选择沉默,实际上已表明态度了。

艺术品拍卖界有做局的说法,不法商人公布、散布虚假的天价拍卖消息,实际也属于“做局”也,即属于“散布虚假拍卖消息之做局法”,如不知情,不懂行的跟风炒作者,就像被人牵着鼻子走,成为跟风炒作的工具,那是多么可叹呀!

面对接连不断传来的纷乱的亿元拍卖虚假消息,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首先要分清是真消息,还是假消息?是真品假拍,还是假货真拍?是假货假拍,还是真品真拍?

以通常的拍卖评判思维来判断:其一、真懂行的卖家(藏家),一般不会把百万、千万、亿元高价、天价藏品,交给名不经传的中小拍卖行拍卖;真懂行的买家(投资人),一般不会去中小拍卖行竞拍百万、千万、亿元高价、天价藏品。

其二、海内外著名拍卖行如拟推出某件亿元拍品,事先会在网上、平面媒体大造声势,事先会请某一领域顶级鉴定专家,出场做学术鉴定,先打文化牌,再打经济牌。如一件亿元拍品悄然出现在预拍现场,又悄然拍出亿元天价,绝对有猫腻轨迹可寻,绝对有做局的嫌疑。

其三、某件亿元拍品拍卖成交之后,买家是否付款提货?卖家是否收到款项?拍卖行是否缴清此件亿元拍品佣金收入税款等,都是辨别亿元拍品真伪拍卖之要领。

其四、某件亿元拍品成功拍卖后,追踪其去向,又是一个监察之方向。如去向可寻,可能属于真拍;如去向不明,或从此无影无踪,如2.3亿元成交的“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拍卖后至今下落不明,会让圈内人质疑不断。

总之,如今的亿元拍卖消息,既有令人振奋的,亦有令人尴尬的。尤其是令人尴尬的亿元拍卖消息,令整个收藏群体感到无奈,感到隐约的忧愤!

更多

我要咨询

*姓名
姓名不能为空
*电话
手机不能为空
*留言
我已同意并阅读《中国品牌网服务条款》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关注微信公众号 商务合作微信号
关于我们 --- 服务介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5-2024 品牌网
mip.chinapp.com-版权所有